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5
0
自我挑戰組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系列 第 15

《金剛經》Day 15:無我智慧,職場發願不執結果

  • 分享至 

  • xImage
  •  

(第 17 品 究竟無我分)《金剛經》第17品講「無我」,看似抽象,卻能用在職場:你立志幫公司成長,就像菩薩發願度眾生。但公司並非永恆不變的實體,而是許多因緣的結合。

如何在工作中發願卻不執著於結果?讓我們來看看!

原文區

第 17 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白話翻譯

須菩提問佛陀:「世尊,若有人發願追求佛的最高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如何安住內心?如何降伏其心?」
佛陀回答:「發大願的人應這樣想:『我要度化一切眾生。』但度化眾生後,不應執著於『我真的度了某個眾生』。為什麼?因為若菩薩心裡有『我』『人』『眾生』『壽者』的執念,就不是真菩薩。真正的菩薩明白:沒有一個固定的『法』能稱為發菩提心。
須菩提,你覺得呢?我在然燈佛那裡成就佛道時,有沒有得到一個固定的『法』?」
須菩提答:「沒有,世尊!您在然燈佛那裡,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可稱為佛智慧。」
佛陀說:「對!正因為沒有固定的『法』,然燈佛才預言我將成佛,名釋迦牟尼。所謂『如來』,就是與一切法的真實相應。真正的菩薩通達『無我之法』,不執著於『我度眾生』或『我莊嚴佛土』,才能真正實踐佛道。」

以員工角度來看

  • 放下「我的功勞」:專案成功來自團隊協作、主管支持與市場機遇。例如,完成一個產品推廣,背後有行銷、技術與客戶的共同作用。別執著於「這是我做的」,而是感恩因緣和合。
  • 放下「公司靠我」:你可能是一個部門的關鍵人物,但公司運作是多方條件的集合。試想,若你離職,團隊會找到新方法繼續前進。這不是否定你的價值,而是提醒:謙卑地面對自己的角色。
  • 放下「我來改變一切」:立志改善公司流程或文化是好事,但別被「非我不可」的壓力綁架。例如,推動新系統時,專注於當下努力,而非執著於「改革靠我」的結果。

以公司角度來看

  • 發願而不執結果:公司設定願景(如「成為行業領袖」)是積極動力,但需明白成功來自市場、員工與客戶的因緣。例如,一款新產品的成功,仰賴供應鏈穩定與消費者需求,而非單純公司之力。
  • 專注過程,放下功勞:公司投入研發或服務時,應專注於每一步的精進,而非執著於「這是我們的功勞」。例如,獲獎的產品背後,是無數員工與合作夥伴的努力。
  • 理解因緣和合:公司並非永恆的實體,而是因緣聚合的暫時現象。當市場變化或員工更替時,保持靈活適應,才能長久發展。

簡單心得

發願助公司或同事成長是好事,但別執著於「我做到什麼」或「公司靠我」。公司與成果都是因緣聚合,放下執著,才能輕鬆專注當下,減少壓力與怨氣。

盡力而為,放下我執,這是職場長久的智慧。

我的實踐三問

  • 我是否執著於功勞? 下班前靜心片刻,回想今天的工作,問自己:「我有沒有過分在意『這是我的成果』?」試著放下對功勞的執念,體會因緣和合的智慧。
  • 我是否感恩因緣? 與同事或合作夥伴互動時,問自己:「我有沒有真心感謝他們的付出?」主動表達感恩,培養謙卑的「無我」心態。
  • 我是否專注當下? 面對壓力或挑戰時,問自己:「我是否專注於現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執著於未來結果?」讓心回歸當下,輕鬆前行。

參考


上一篇
《金剛經》Day 14:面對酸民,應該要從從容容,游刃有餘
下一篇
《金剛經》Day 16: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系列文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1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