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剛開始 Grimo 專案時,我的開發流程是這樣的:
腦海中有個想法 → 直接寫 code → 跑起來再說 →
出問題了再改 → 忘記改了什麼 → 重新來過...
聽起來很熟悉嗎?
這就是典型的「想到哪做到哪」開發模式。對於小型 side project 可能還行,但當你想要打造一個真正的產品時,這種混亂會讓你陷入困境。
三天後看自己的 code,像在看天書。明明寫過類似功能,但找不到在哪。永遠在修 bug,沒時間開發新功能。不知道完成了多少,還剩多少要做。
在經歷了第六天的翻車現場後,我意識到問題不在技術,而在流程。
於是我戴上「系統設計師」的帽子,開始思考:如果這是一個團隊專案,我會怎麼設計開發流程?
答案很明顯。
我需要一套標準化的開發流程。
首先,我定義了任務從誕生到完成的完整生命週期:
任務生命週期:
[開始] → 規劃中 → 開發中 → 測試中 → 已完成 → [結束]
↓ ↑↓
已取消 已阻塞
每個狀態都有明確的定義。
規劃中:需求收集和分析階段。當識別到新需求或問題時進入這個狀態,需求明確後準備開發。
開發中:正在實作功能。分配資源開始開發,功能完成後進入測試。
測試中:開發完成,進行測試驗證。程式碼完成後開始驗證,所有測試通過即可完成。
已完成:功能已部署上線,測試通過且功能穩定。
已取消:任務取消或無限期延後,通常因需求變更或優先級調整。
已阻塞:等待外部依賴或決策。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暫停,問題解決後可繼續開發。
不是所有任務都一樣,我將任務分為兩大類:
用於新功能的開發,包含:
用於修復系統問題,包含:
為了讓任務檔案有序可尋,我設計了統一的命名格式:
<序號>_<類型>_<描述>.md
實際例子:
0001_fr_user_authentication.md # 使用者認證功能
0002_bug_memory_leak_fix.md # 記憶體洩漏修復
0003_fr_add_project.md # 新增專案功能
0006_fr_database_migration_system.md # 資料庫遷移系統
這樣的命名讓我能夠快速了解任務順序、一眼識別任務類型、輕鬆搜尋相關任務。
為了確保每個任務都有完整的資訊,我為不同類型的任務創建了模板。
# 功能需求:[功能名稱]
## 狀態
規劃中
## 需求概述
[清楚描述要做什麼]
## 使用案例
[詳細的使用者互動流程]
## 技術設計
[實作方案和架構設計]
## 驗收標準
[可驗證的完成標準]
## 實作解決方案
[完成後記錄實際的實作方式]
# 錯誤修復:[問題描述]
## 狀態
開發中
## 錯誤摘要
[問題的簡短描述和嚴重程度]
## 重現步驟
[明確可重複的步驟]
## 根因分析
[技術層面的問題原因]
## 解決方案
[修復方法和替代方案]
## 測試計畫
[驗證修復的測試方案]
有了任務和模板,接下來是定義清晰的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
識別需求/問題 → 判斷任務類型 → 複製對應範本 → 填寫內容
↓
記錄方案 ← 完成任務 ← 更新狀態 ← 開始開發 ← 更新 README ← 建立文件 ← 分配序號
關鍵點:
讓我用一個實際案例來展示這套流程如何運作。當我需要實作資料庫遷移系統時:
創建 0006_fr_database_migration_system.md
在文件中詳細記錄:
實施這套標準化流程後,我的開發體驗完全改變了。
以前,我不知道做過什麼,找不到之前的決策原因,重複踩同樣的坑,進度完全不透明。
現在不一樣了。
有了清晰的任務追蹤系統,15 個以上的任務文件,每個都有完整記錄。所有決策都可追溯,為什麼這樣做、當時怎麼想的,都有記錄。遇過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都保存下來,形成知識累積。進度完全透明,一眼看出完成了什麼,還有什麼要做。
現在的任務狀態一目了然。實際上,我建立了完整的任務追蹤系統:
已完成:載入動畫、視窗調整、專案列表 UI、Workspace 初始化等
開發中:資料庫 Migration 系統(進度 30%)
規劃中:CloudEvents 整合、專案列表後端功能
已取消:暫時沒有
每個任務都有編號、類型、負責人和進度追蹤。這不是空談,而是真的在運作的系統。
這套流程不只對我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讓 AI 助手能更好地協助開發。
看看實際的協作模式:當我說「Claude,幫我實作 0006 號任務」,AI 可以直接讀取任務文件,了解完整的需求背景、技術設計和驗收標準。不需要我重複說明。
當任務完成後,AI 會自動更新任務狀態、記錄實作解決方案、更新 README。整個過程就像有個真正的開發夥伴。
之前的解決方案都被記錄下來,成為 AI 的知識庫。下次遇到類似問題,AI 可以參考之前的實作,避免重複踩坑。
你可能會想:「一人公司需要這麼複雜的流程嗎?」
我的答案是:好的流程不是限制,而是解放。
當你不需要記住所有細節,不需要擔心忘記什麼,你就能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 創造價值。
就像寫程式需要設計模式,開發專案也需要流程模式。這套標準化流程就是我的「開發設計模式」。
如果你也想建立自己的開發流程,這裡是我的建議:
最重要的是,這套系統要能真正幫助你,而不是成為負擔。如果覺得太複雜,就簡化它。如果不夠用,就擴充它。
「混亂是創新的溫床,但產品需要秩序才能成長。」
關於作者:Sam,一人公司創辦人。正在打造 Grimo,一個智能任務管理和分配平台。
專案連結:GitHub - grimo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