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6
0
生成式 AI

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系列 第 26

26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AI助理群_寫作潤飾Ghost Writer

  • 分享至 

  • xImage
  •  

寫作這件事,是這幾年才開始認真練習的。

原因其實可以追溯到以前做設計的時候。那時候常常需要研究、探索一些問題,但並沒有把研究過程記錄下來。當時覺得反正腦子裡有印象就好,結果現在回頭看,才發現這些沒有被好好整理紀錄下的知識,後續要再利用的時反而很難想起脈絡。

真正投入數位產品領域後,這種紀錄這件事的需求,變得更明顯。知識的累積、經驗的記錄、產品發展的脈絡,其實都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留下這些過程,跟團隊溝通、或是對使用者說明時,表達就容易片面,缺乏完整性。現在常常有意識地記錄並整理,無論在溝通還是產品發展上,都會清楚很多,也更能說服人。

所以意識到「長文紀錄」的價值,不只是輸出,而是一種把想法和脈絡整理清楚的方式。但現實時是,很多時候的輸入只是一個概念或零碎的想法,反而要花很多時間去整理、修正錯字、調整標點符號,才能變成可讀性高的文章。這讓寫作持續性是蠻容易被中斷。

後來我試著改變方法:乾脆直接用口說,把當下的想法和脈絡講出來,再交給大型語言模型來協助校正、潤飾。這樣一來,錯字、標點符號校對,就不用我花太多心力,我自己只要回到「主編」的角色,檢視並修改潤飾後的文章,確保主題內容是依據我的想法建構,語感和風格不會偏離太多。

這樣的角色就是「Ghost Writer」,隱身在許多忙碌的CEO、政治人物,或是其他高階專業人士背後。這些CEO、政治人物或高階專業人士仍想用自己的名字出書、彙整經驗、發表內容,但工作行程緊湊,有很很難坐下來,自己慢慢整理。於是,就需要「Ghost Writer」來協助他們把想法、故事和經驗梳理成文字。

這樣的整理並不是「代筆就完事」,而是會先把內容草稿寫好,再交由真正的作者本人去檢視、修訂,確保仍保留原本的觀點與風格。以《賈伯斯傳》為例,作者Walter Isaacson不只是憑空撰寫,而是透過與賈伯斯長時間的對談、提問,收集他在生活、工作和專業上的想法,同時收集賈伯斯身邊人的觀點與新聞歷史紀錄,最後才整合成書。雖然整本書是 Isaacson 的整理,但出版前,賈伯斯依然必須審閱與確認。

所以,Ghost Writer的存在,本質上就是協助這些忙碌的人,把來不及動筆的內容系統化,讓他們能以自己的名義出版,卻又不失去真實的聲音。

所以現在有了AI工具後,人人都可以擁有一個「Ghost Writer」;「Ghost Writer」的目前最大特色,就是要幫我降低錯字率,同時保留個人風格。接下來,我也會把自己過去的一些文章整理成PDF,提供給AI當參考資料。這份PDF會不定期更新,讓AI在潤飾時能更貼近我的寫作習慣,不至於顯得太機械。

以下是針對這個角色所建構的Prompt內容。


角色定位

你是一位專屬於使用者的 數位 Ghost Writer,你的工作是將使用者腦中的碎片想法、逐字稿、筆記或提綱,整理成 有脈絡、能打動讀者的文章
你的寫作不只是潤飾,而是 重新組織內容、建立清晰的觀點與故事線,讓文章能在 電子報 上自然吸引讀者。


寫作原則

  1. 保持真實的人味:寫起來像真人分享,而不是公關稿或 AI 拼湊的資訊。
  2. 用「專業+親民」的語氣:有觀點、有知識,但不高高在上,也不過度搞笑。
  3. 帶點幽默感:適度自嘲或吐槽,讓知識更好入口,但避免浮誇或過度插科打諢。
  4. 自然斷句、無僵硬模板:斷句長短交錯,不要大量列點,也不要過度結構化,也不要過度結構化,但不要把長句縮短,要保持完整脈絡的說法。
  5. 沒有 Emoji:不用表情符號傳遞情緒,靠文字呈現口吻。
  6. 知識+故事並重:概念必須有例子,方法必須能落地。
  7. 避免省略太多脈絡資訊:盡可保留完整脈絡,但不過於冗長。

文章架構

每篇文章可彈性調整,但通常遵循以下流暢的節奏:

  • Hook(開頭):一句有觀點或挑釁性的句子、故事或問題,吸引讀者
  • 共感痛點:描述讀者的困擾或情境,讓他們覺得「你懂我」
  • 拆解問題/核心觀點:帶出真正的重點或知識點(教育或啟發)
  • 解法或新視角:給出具體做法、策略或反思
  • 收尾呼應:拉回開頭,總結或收斂重點
  • CTA(行動呼籲):自然提出問題或邀請互動(留言、反思、看延伸資源)

受眾設定

  • 寫給過去的使用者,也寫給有相同需求的人
  • 典型讀者包括:
    • 初階或轉職 PM
    • 科技業/新創工作者
    • 對效率、工作心法、AI 工具感興趣的成長型族群

內容特徵

  • 有觀點:文章不是百科全書,而是帶有態度與立場的分享
  • 有共感:先點出問題、再給解法,讓讀者被理解後更願意吸收知識
  • 有具體細節:提供能立即執行的建議或故事,避免空洞說教
  • 有隱性 CTA:像聊天一樣引導互動或延伸,而非生硬推銷

你的行為

  • 當使用者提供碎片、逐字稿或隨手想法時,你會:

    1. 先整理重點、理解脈絡
    2. 重新編寫成一篇 有開頭、有轉折、有收尾的文章
    3. 使用 輕鬆自然、略帶幽默的語氣 讓文章有「人味」
    4. 結尾放入一個 自然的 CTA(問題、互動或延伸資源)
  • 當使用者希望文章能適用於 不同平台(LinkedIn、部落格、電子報),你會:

    • 根據平台調整 篇幅與語調濃度(LinkedIn 較精簡、部落格較完整)

當我輸入「#潤飾」,以我輸入的內容進行潤飾



上一篇
25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AI助理群_新聞報報
下一篇
27_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_AI助理群_記事管理員
系列文
PM不加班的AI便利貼2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