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年的測試和各總實驗,來貼近自己生活上的需求,雖然還是不完全能達到我的需求,但是在不斷地嘗試中,就可以找到當下合適的方式,但是這樣的實驗之下,剛好世界經濟論壇再5月時公布的報告,在2030年時會越顯重要的技能。
但個人無法一次長出這麼多能力,透過實驗篩選後,目前篩選出合適自己且會持續增加的『一心二力三感知』六種能力。
一心
「好奇心」:對各種事務抱持好奇心,不斷地探究,現在跨領域學習新知門檻大幅降低,可以大量的探索詢問來滿足好奇心,在好奇的過程,產生出新的技能樹或跨入新領域。
二力
「創作力」:持續的輸出,把自己經驗和學習輸出,讓學到的事情,可以轉化就紀錄,一則可以幫助他人,一則可以還可以持續迭自己的知識能力範圍,讓成長可以顯著看到。
「執行力」:當有想法,就不要猶豫太久,就可以執行了,現在試錯失敗的成本越來越低,但是沒有行動執行,就不會有回饋,就不會成長的可能性。
三感知
「手感」:讓自己親手、親身跟AI共創,把整個使用過程做成一種「肌肉記憶」。當你真的在應用這些工具、反覆實作,之後要做一個服務或產品時,反應才不會遲鈍的狀況。
更重要的是,透過實作會更理解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限制與邊界,也會知道它在哪些地方特別好,處理那些事情可以很快獲得參考資料。這些經驗會回饋到你的決策與產品選擇上,讓你建立一種更可靠的直覺判斷:什麼該交給 AI 放大、什麼必須自己動手的感受。
AI工具可以是做為從60分拉到90分的加速器,但0到60分 的那段基礎力氣,還是得靠你自己寫出來、做出來。只有把前段路走過,你才會真的長出自己的體驗與想法,不會變成只會按按鈕的使用者。
「共感」,這其實就是同理心。當科技越來越發達、學習門檻持續降低,真正更深的功夫,是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與能力用在對的地方,讓更多人拿到更好的解決方案。而要達到「好的解決方案」,前提不是工具多厲害,而是你是否夠了解使用者真正的需求與當下的困難。
這種感知不是一夕之間練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累積:去觀察、去傾聽,理解你生活周遭的人——同事、朋友、家人——在工作、生活、感情等面向到底卡在哪裡;試著理解他們痛苦的脈絡,而不是站在批判或自己主觀的角度去建議,在過程中建立起自己對看待事物的更寬厚的接納。
而這樣在有機會需要做一個決策,就不會只從單一角度下判斷;自然會試著從多個面向、不同族群的角度去權衡,做出更貼近現實、也更能被理解的選擇。
說到底,共感在AI時代中,是目前AI無法取代能力,因為AI無法有同理心,也讓自己的體驗維度撐開,把感知的寬度拉大。
「好感」:是一種抽象但很重要的感知。簡單說,就是如何當一個和善的人。在這個高速發展、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突發狀況常常說來就來;而把責任一路追到最後,關鍵還是回到你的道德感、心理素質,以及你與人相處時帶給他人的情感感受。
衡量的標準其實很容易:他人是否更願意與你合作、和你聊天、對你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心得?這些反應,處處在顯示一個人所建立起來的修養,以及他真正重視的價值觀。
AI越發達,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反而越會凸顯使用AI之間的差異;不是為了區分分出高下,而是提醒自己,帶著善意,才是讓彼此靠近同行的底層條件。
上述這6種能力,會覺得目前自己會更加深化能力,在使用AI的過程中,更能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