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慢慢也嘗試一些小工具或小遊戲。目的其實不是為了說「自己會寫程式」,正常軟體開發不是真正這樣做。但這過程真正目的是,讓自己可以更深入體驗軟體開發的過程;這也是一種手感的累積,能讓自己和專業開發者交流時,更有共同的語言與理解。
小工具是為什了解決自己的需求,如果也可幫忙到其他朋友,也就更有機會成長,為一個被更多人使用的服務。
尤其現在開發工具越來越容易上手,想要做出一個能用的產品,比過去輕鬆許多。當你不斷嘗試、累積,漸漸養成一種「工具共創」的習慣,你會發現:推出新產品的速度和頻率,都會變得更快、更自然。
遵循很多文章及論壇強調的都是要把很大的一個服務慢慢接切小切細,然後從可執行的方面先著手,那我這一個解決的方式,就是用chatGPT及Google App script來進行試著建立該工具;
其實自己就只是一直提問給AI,但要跟他說不要直接進入寫程式。
然後讓AI先理解我的需求理解我的需求之後,我就把這些需求同整起來,變成是我一個基礎的SPEC,然後再讓他以基礎的SPEC,產出相對應的功能服務。
我其實驗的過程有發現到就是有時候真的不要想太多,而是先做了以後再實際的去調整,當然也有可能你的調整到最後跟你一開始想像的是不一樣,所以有可能他改一改就改壞掉了,那當然這個就是會有點沮喪。
但是當你開始實作測試,然後把前端跟後端接下來接起來的那一瞬間,其實你會感覺到自己好像學到了一些東西,那現在因為自己開始vibe coding了,野生養出了一個方式就是把覺得自己不錯的結果儲存成筆記,就是把產生出來的Code複製下來做成筆記。
如果今天我在跟AI協助的過程中改Code改到會壞掉了,那我就把之前複製下來的筆記,再貼回去恢復過去版本。這土法版控不是很聰明,沒錯,但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實驗才會有繼續往下走可能性性,不然就會卡住卡太久。但這土法煉鋼的方法,還是得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迭代優化。
複製下來的結果,都會打包成一個筆記,當每次要開新的功能開發時,就把筆記轉成Markdown,餵給ChatGPT,讓它先讀過一遍後,在開始對話新的功能。
這個就變成是一個基礎,可以讓新功能偏差不會太多,也可以當作是每次溝通的開始就不用一直重新再寫SPEC跟目的,一些很根本需求的內容。
這就是這一次的實驗性vibe coding的過程,其實必須說,是可以讓程式門檻有大幅降低,讓我這小白菜雞的成就感有提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