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9
0

隨著 Project Banana Paradise AI 的團隊規模越來越大,一個新的問題浮現了,如何讓數百隻猴子用同樣的方式做事?為了追求秩序與效率,管理猿們嘔心瀝血,編寫了一本厚厚的神聖香蕉作業手冊

作業手裡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標準作業流程,從程式碼的命名規範,到 Bug 的回報格式,無所不包。起初,這本手冊確實帶來了秩序。但漸漸地,秩序變成了僵化,手冊變成了不容質疑的聖旨。

管理猿:「根據手冊第 5 條,這個按鈕必須是黃色!」
程序猿:「可是操作猿反應,黃色在陽光下看不清楚,為什麼……」
管理猿:「別問為什麼,照做就對了!」

一個扼殺思考的指令,你是否也感到熟悉?當標準作業流程變成僵化的聖旨,團隊就離災難不遠了。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2/20130026paqaQAEqIH.png

當「為什麼」變成一個禁忌詞

這天,一位年輕的程序猿的流程小組正在為操作猿的行動裝置設計一個新的操作介面,管理猿前來審查進度:「嗯,不錯。」管理猿點點頭。然後指著螢幕上一個確認按鈕說:「但根據手冊第 5 條第 3 點,所有確認按鈕都必須是『香蕉黃』。你這個是藍色的,改掉。」

年輕的前端猴鼓起勇氣,問了一句:「報告,我能問一下『為什麼』嗎?因為我訪談過幾位操作猿,他們反應黃色按鈕在戶外陽光下,辨識度很低。藍色是為了讓他們看得更清楚。」

管理猿的臉色沉了下來。他想不起來當初為何訂下這條規則,那似乎是很久以前一隻已下山的猴子決定的。為了維護手冊的權威——以及自己的權威——他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別問,照做!手冊就是這麼規定的!」

「指令文化」 vs 「對話文化」

這場簡短的交流,完美地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團隊文化:

  • 指令文化 (Command Culture):依賴規則、權威和SOP。
  • 對話文化 (Dialogue Culture):依賴對「目標」的共同理解。

指令文化,當失去為什麼之後?

做事的人漸漸不知道當初為何要訂下這些流程。當環境改變(例如操作猿需要在戶外工作),流程卻無法進化,最終導致錯誤或低效。

  • 溝通方式:單向、由上至下。
  • 口頭禪:「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照流程走就對了」。

對話文化,一句為什麼,是挑戰還是賦能?

團隊成員因為理解指令背後的目的,所以能在現實情況中,做出更好的判斷(例如為使用者選擇更合適的顏色)。規則可以被挑戰和優化,團隊充滿了創造力。

  • 溝通方式:雙向、充滿好奇。
  • 口頭禪:「我們這麼做的『為什麼』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在「指令文化」中,問「為什麼」被視為對權威的挑戰。但在「對話文化」中,問「為什麼」卻是對團隊目標的賦能。它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為了:

  • 確認共識: 確保我們對目標的理解是一致的。
  • 發掘風險: 提前暴露舊流程在新場景下的不適用性。
  • 尋找更優解: 激發團隊思考,共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一個真正強大的領導者,不會害怕被問「為什麼」。相反則會鼓勵這種提問,因為他們知道,團隊的智慧,遠勝於一本死的規則手冊。

你被當成齒輪,還是副駕駛?

  • 「指令文化」把團隊成員當作巨大機器中的齒輪,只需要聽從指令,精準轉動,不需要思考。
  • 「對話文化」則把團隊成員視為一同航行的副駕駛,每個人都需要理解航行的目的地,才能在遇到突發狀況時,協助機長做出正確的判斷。

你的團隊,是把你當成齒輪,還是副駕駛?你,又想成為哪一種?最近,你是否選擇勇敢地問了一次「為什麼」?得到了什麼意想不到的答案嗎?或者,你把這個「為什麼」吞了回去?

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上一篇
會議上一片沉默,猴聯網卻暗潮洶湧訊息炸鍋?
下一篇
山上的任務切割遊戲,看起來很忙的猴子
系列文
前端三分鐘 X 山上猴子啟示錄2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