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7
1
AI & Data

Notion遇上LLM:30天打造我的AI知識管理系統系列 第 17

【Day 17】反思 Notion 架構與 Database 設計:為 LLM 打好地基

  • 分享至 

  • xImage
  •  

在前 16 天,我們已經把 Notion 筆記一路轉換:從 JSON → SQLite → Chunking → Embedding → Chroma DB,建立了可以進行語意檢索的基礎。
但這個專案的初衷,不僅是讓 Notion 串接 LLM,更是一次「自我反思」──重新檢視我平常的 Notion 習慣與筆記結構,看看是否能更流暢、更乾淨,進而提升效率、節省時間。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 Notion 架構,並設計 Notion Database 結構,為之後 LLM 的應用打好地基。

/images/emoticon/emoticon12.gif

1. 回顧 Day 1:Nikki’s Hub 架構

【Day 1】系列開場 - Notion 遇上 LLM ,我曾經介紹過我自己的 Notion 主頁「🏠 Nikki’s Hub」,大致分為五大區塊:

├── 🔍 Focus Area
│   ├── 📆 Weekly Dashboard
│   ├── 🎯 Goals & Habits Tracker
│   └── ✍️ Inbox
├── 👩 Personal Life
│   ├── 🧘 Health & Fitness
│   ├── 💸 Finance Tracker
│   └── 🎁 Lifestyle / My Spaces
├── 📚 Learning Lab
│   ├── 🖥️ Tech(Programming, AI, Data)
│   ├── 🗣️ Language
│   └── 🎓 School
├── 💼 Work Space
│   ├── 📋 Career
│   ├── 📢 Job Note
│   └── 🧪 Side Projects
├── 🧠 Knowledge Library
│   ├── 🧩 Skills / Courses
│   ├── 📘 Books / Papers
│   └── 🔗 Articles / Websites

這個架構看似完整,但實際使用時會遇到:

  • 筆記容易分散,缺少一個「全局檢索」的入口。
  • Database 欄位設計不一致,例如 created_time / last_edited_time。
  • 各區塊之間缺乏明確關聯,容易成為資訊孤島。

透過這次專案,我重新檢視哪些區塊需要更好的標籤或分類、哪些筆記應該結構化存放,以及哪些能靠自動化(n8n)或 AI(Notion AI)來輔助輸入。

2. 筆記框架:收集 → 整理 → 應用

為了讓 Notion 筆記更適合 LLM,也更符合知識管理的流程,我把筆記分成三個階段:

  1. 收集 (Capture)
    • 隨手輸入靈感、文章、會議記錄。
    • 可用 n8n 自動化(RSS → Notion)、Notion AI 生成初稿。
  2. 整理 (Organize)
    • 放進對應 Database,例如 Inbox → Weekly Dashboard,學習筆記 → Learning Lab
    • 使用 Tags / Category / Relations 建立跨 DB 連結
  3. 應用 (Apply)
    • LLM 檢索 → 自動產出摘要、洞察。
    • 追蹤專案進度、財務報告、健康分析。

3. Notion Database 設計

3.1 Notes DB(筆記庫)

  • 定位:所有原始素材與動態紀錄的集中倉庫
  • 用途:支援 LLM Chunking → SQLite / ChromaDB → 語意檢索
  • 例如:Inbox、Daily Logs、Meetings & Questions 都會進 Notes DB。

3.2 Knowledge DB(知識庫)

  • 定位:整理過後的「長期知識中樞」
  • 用途:把外部來源(書、文章、課程)或內部萃取的精華,系統化保存
  • 例如:Knowledge Base 中的書單、文章收藏,與 Notes DB 的閱讀筆記連動。

3.3 Tasks DB(任務 / 專案庫)

  • 定位:工作流核心
  • 用途:追蹤任務狀態,並與 Notes DB 關聯,讓 LLM 能總結、排序
  • 例如:Task Board → LLM 可用來做任務總結與優先排序。

3.4 Tracker DB(追蹤庫)

  • 定位:數據紀錄,支援 LLM 做分析
  • 用途:健康 / 財務 / 習慣追蹤,產生統計報表或趨勢分析
  • 例如:Health & Fitness / Finance Tracker → LLM 幫你生成「三個月花費趨勢」或「運動習慣分析」。

4. 改善與優化方向

前面我們已經整理了 Notion DB 的結構 與 ERD,但要讓這個知識系統真正發揮價值,還需要在「資料來源」、「整合中樞」、「應用場景」三個層面做優化。

4.1 多方來源整合

目前的筆記來源多數依靠手動輸入,未來可以透過自動化流程來補強:

  • 手動筆記:日常輸入、專案紀錄、會議摘要。
  • Notion AI:快速生成初稿,輔助靈感延伸。
  • n8n Flow:RSS、自動寄信、Google Docs → 自動匯入 Notion。

4.2 知識中樞:Notion DB + SQLite / ChromaDB

所有資料最終都匯入 Notion Database,並在 Pipeline 中被轉換成 SQLite 與 ChromaDB,作為統一的知識中樞:

  • 結構化資料:方便做查詢與檢索。
  • 語意向量化:支援 Embedding 與語意比對。
  • 關聯設計:Notes ←→ Tasks ←→ Knowledge,避免孤立的資訊孤島。

4.3 應用場景:LLM 驅動的智慧助手

有了乾淨結構化的資料庫,LLM 就能成為智慧助理:

  • 搜尋 / 問答:自然語言檢索筆記,不必依靠關鍵字。
  • 自動摘要:從 Weekly Review、專案紀錄中自動產生重點。
  • 決策輔助:結合財務/健康/工作數據,產生洞察。
  • Side Project 輔助:幫助內容創作(文章、簡報)、快速回顧學習資源。

4.4 整體架構

[ 多方來源 ]
   ├── 手動筆記
   ├── Notion AI
   └── n8n Flow
        │
        ▼
[ Notes DB ]
        │ Relation
        ▼
[ Knowledge DB ]   [ Tasks DB ]   [ Tracker DB ]
        │             │               │
        └─────▶ [ SQLite / ChromaDB ] ───▶ LLM 檢索增強 (搜尋 / 問答 / 決策輔助)

5. 小結與下篇預告

今天我們回顧了 Notion 架構,並設計了 Database ERD,把 Notes、Knowledge、Tasks、Tracker 四大核心資料庫重新整理出一個清晰框架。這樣的設計能讓 Notion 筆記更有秩序,也更適合與 LLM 串接。

在 Day 18,我會帶各位深入 Notion AI 的角色 —— 如何在收集與整理階段就發揮作用,幫我們節省時間,甚至作為 LLM 的前置加工器。


上一篇
【Day 16】從 Chunk 到向量:將 Notion 筆記寫入 Chroma DB
下一篇
【Day 18】Notion AI 與自動化:提升收集與整理的效率
系列文
Notion遇上LLM:30天打造我的AI知識管理系統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