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8
0

Day 17,我們檢視了 Notion 架構,並設計了 Notes / Knowledge / Tasks / Tracker 四大核心 Database。
但要讓這套系統真正流暢,不只是架構設計好,更要在收集 (Capture)整理 (Organize) 階段盡量自動化,減少重複性工作。

今天,我要聚焦在 Notion AI —— 它不只是 Notion 的附加功能,而是一個能夠深度融入日常工作流的 AI 助手。

1. 為什麼要用 Notion AI?

傳統的 Notion 筆記,需要我們自己輸入、整理、分類,常常會卡在:

  • 寫筆記的空白焦慮:不知道怎麼開頭。
  • 資訊太散亂:會議紀錄、學習筆記、任務追蹤彼此分離。
  • 整理成本過高:做一次回顧需要翻很多頁。

而 Notion AI 的價值,就在於 降低輸入與整理成本,提升應用價值。

2. Notion AI 的核心功能(結合我的工作情境)

Notion AI 功能很多,今天我們會聚焦於「即時生成」和「筆記整理」兩個面向來討論。

2.1 AI Meeting Notes(會議筆記助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境:
每天的工作排滿了各種會議與討論,平均下來常常超過 3 小時以上。以我遇到的情境來說,會議通常包含:

  • Daily Standup (RCA)、Internal Sync
  • Domain 知識分享:新流程、新規範、公司決策變動
  • 技術討論:ETL Pipeline、Data Quality、SQL/Python
  • 跨部門溝通:與 Data Analyst、PM、Infra 協作

問題是:會議結束後,我還得再花不少時間,重新整理誰負責什麼、下一步該做什麼、有哪些待釐清。這就導致時間被「二次消耗」,效率降低。
在這個困擾下,Notion AI Meeting Notes 帶來很好的解法。不論是線上的會議或是線下的討論,它都能根據音訊自動生成結構化的摘要,分門別類成「決策」、「待辦」、「問題清單」。這讓我能更專注在當下會議討論上,而不是邊聽邊忙著打字整理,可能最後還看不懂自己的筆記XD。

實際案例:A產品的計費邏輯調整會議
在我們 Data Team 在日常工作裡,常常要面對 商業邏輯與數據一致性 的問題。有一次,我和 Data Analyst 討論 A產品的計費邏輯調整,核心議題是:
「當系統採用新的費率規則後,要不要回頭調整歷史資料?」
這不只是技術細節,因為歷史資料處理方式會直接影響趨勢圖 (Trending Chart)的呈現:

  • 回溯修改 → 趨勢更平滑,但改變了歷史。
  • 保留原始 → 保持真實,但會在某一時間點出現「斷層」。

有了 AI Meeting Notes,我不用邊聽邊打,會後也不用再花半小時整理,而是立刻得到結構化輸出,甚至能直接同步到 Tasks DB,變成可追蹤的行動項目。AI Meeting Notes產出的結構範例如下:

Meeting Overview
Current Situation
Options
    方案一:
        Pros: 
        Cons: 
    方案二:
        Pros: 
        Cons: 
Action Items

2.2 AI Writing(寫作與改寫)

另一個常見場景是 技術筆記 → 報告 / 簡報轉換。

例如:

  • 技術會議的結果,常常需要整理成「專案更新簡報」。
  • 我平常也會上技術課程(Data Engineering、AI/ML、Cloud),課程素材往往是長篇逐字稿、PDF、零散筆記,整理起來相當花時間。

這時候 AI Writing 就能幫忙:

  • 初稿生成:把零碎 bullet points → 簡報草稿。
  • 語氣轉換:技術細節 → 對 PM / Leader 好讀的版本。
  • 摘要整理:從 5 頁逐字稿壓縮成 1 頁重點。

實際應用:Airflow 學習筆記
我在學習 Airflow for Data Pipelines 時,原始筆記寫的是:

DAG = Directed Acyclic Graph,用來排程任務。

Notion AI 幫我擴充成:

DAG(有向無環圖)是 Airflow 的核心結構,用來定義任務的執行順序。每個節點代表一個 task,邊則代表依賴關係,能確保 pipeline 任務正確運行。

甚至可以再讓 AI 改寫成「教小白版本」:

想像你在做早餐:先煮咖啡,再烤吐司,最後炒蛋。DAG 就像食譜流程圖,確保步驟順序正確,不會互相打架。

這樣一來,不管是要給自己複習,還是要跟同事、朋友分享,Notion AI 都能幫我把學習素材轉換成「可用的內容」。

3. Notion AI 在「收集 → 整理」的角色

對照 Day 17 的「三階段筆記框架」的收集與整理:

  1. 收集 (Capture)
    • AI 幫你把會議逐字稿轉為重點。
    • AI 生成初稿,降低寫作阻力。
    • 建議:Inbox 可以先放「亂筆記」,然後用 AI 一鍵整理。
  2. 整理 (Organize)
    • AI 幫忙自動分類、建議 Tag。
    • 幫你格式化、轉表格,讓 Notes DB 更結構化。
    • 建議:可以每週固定用 AI 做一次「整理會議紀錄 → Tasks」。

4. 小結與下篇預告

在今天的分享裡,我結合自己的工作情境,示範了 Notion AI 如何在「收集 → 整理」階段大幅降低成本。
對我來說,Notion AI 最大的價值不是炫技,而是真正幫助我 「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無論是 會議筆記(AI Meeting Notes),還是 學習輸出(AI Writing),都能讓我把更多時間放在「思考」與「應用」上,而不是被筆記本身消耗精力。

作為一個 Data Engineer,我每天要處理的資訊量非常龐大:

  • 上午是一場跨部門會議,討論數據規則如何調整;
  • 下午接著技術討論會,釐清 pipeline 與資料品質細節;
  • 下班前還要 review 一份 RCA 紀錄。
  • 隔天再一次循環...

原本,常常需要在「會議參與者」與「紀錄者」之間來回切換,邊聽邊打,最後還得額外花時間整理出清晰的紀錄。這樣的模式不僅效率不高,也容易讓注意力分散。
但現在,有了 Notion AI Meeting Notes 幫我自動生成摘要,我能更專注在會議討論,把紀錄的工作交給 AI。
同樣地,在整理學習筆記或撰寫專案更新時,AI Writing 讓零散的素材轉換成系統化的內容,甚至能根據需求調整語氣與層次,成果也能快速應用在不同場景。

/images/emoticon/emoticon31.gif
💡 我想分享給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我們不一定要把所有事情交給 AI,但我們可以把「最耗時、最重複」的部分交給 AI。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把心力留給真正有價值的部分——思考、決策、創作。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覺得每天被會議或資訊淹沒,不妨試試把 AI 當作你的「第二大腦」,看看它能替你釋放多少時間與專注力。

在 Day 19,我們要更進一步介紹一個能真正幫助 Notion 「自動收集外部資料」的工具 —— n8n。我會分享:

  • n8n 是什麼?
  • n8n 可以如何搭配 Notion?
  • 為什麼這樣的自動化,能讓我的 Notion 變成一個真正的「動態知識中樞」。

參考資料


上一篇
【Day 17】反思 Notion 架構與 Database 設計:為 LLM 打好地基
下一篇
【Day 19】n8n × Notion:讓筆記成為「動態知識中樞」
系列文
Notion遇上LLM:30天打造我的AI知識管理系統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