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0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13

Day 13:平台使用情境模擬:把哲學對話帶進生活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哲學 AI 平台所面臨的倫理挑戰——隱私、依賴、偏見,以及負面情緒處理的界線。今天,我希望讓這個概念走出抽象框架,進入更具體的「真實情境」。因為哲學若只是停留在書本與理論,它就會變得遙遠;唯有放進日常,它才能真正展現力量。

今天的目標是:透過情境模擬,呈現平台如何在不同使用場景中,幫助人們進行自我理解與心理舒緩。

一、情境一:職場壓力
使用者狀態:一位 28 歲上班族,最近工作量暴增,常覺得「再怎麼努力都不夠」,甚至懷疑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否只是「打工機器」。

平台互動示範:
使用者抽到卡牌:「我在職場中感到疲憊與空洞」。

平台引導提問:
你所謂的「努力」是為了誰?是上司、同事,還是自己?
當你覺得自己像機器時,是否意味著你把自我價值和「產出」劃上等號?
如果柏拉圖問你:「人生的善是否只來自於效率?」你會如何回答?
使用者在回應中,慢慢意識到自己將「自我價值」完全依附在工作成效上,而忽略了生活中其他面向。

哲學應用:
柏拉圖的「善」提醒:善不僅是工具性價值,而是終極目的。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論」:人生的價值來自多元德性實踐,而非單一產出。

二、情境二:人際疏離
使用者狀態:大學二年級學生,常覺得自己不被同儕理解,甚至懷疑「是不是我根本不屬於這個群體」。

平台互動示範:
使用者抽到卡牌:「我覺得自己無法融入」。

平台引導提問:
你所謂的「融入」是要與他人相同,還是能在差異中被接納?
你在關係中最渴望的是「歸屬」還是「認可」?
如果尼采在此,他可能會問你:「是否能在孤獨中找到力量?」
使用者透過對話,意識到自己對「群體」的期待模糊,並開始思考:是渴望被認同,還是害怕孤獨?

哲學應用:
蘇格拉底的對話法:透過反問拆解模糊概念。
尼采的孤獨哲學:孤獨不是缺陷,而是力量來源。

三、情境三:學生焦慮
使用者狀態:一位高三學生,正面臨升學壓力,常陷入「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我的人生就完了」的思維。

平台互動示範:
使用者抽到卡牌:「我害怕失敗」。

平台引導提問:
你說的「完了」是什麼意思?
成功是否只有一種定義?
如果莊子和你對話,他或許會說:「你所懼怕的失敗,是否只是眾人眼中的影子?」
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逐漸從「單一的升學價值」鬆綁,開始思考人生有不同路徑。

哲學應用:
莊子的相對主義:成敗並非絕對,而是觀點的差異。
斯多葛哲學:我們無法控制結果,但能掌握心態。

四、平台的「情境卡牌」設計啟示
透過這三個模擬,我更清楚看見:

  1. 卡牌設計的力量:它能讓使用者主動標示「問題領域」,進而降低表達障礙。
  2. 哲學對話的引導:並非直接給答案,而是以反思問題打開視角。
  3. 個人化的哲學陪伴:不同困境可以呼應不同哲學家,像是柏拉圖關於「價值」、尼采關於「孤獨」、莊子關於「相對」。

這讓平台更像是一個 「人生情境實驗室」,使用者能在其中測試自己的價值觀,並從哲學的回應中找到新的理解。

五、結論:
哲學 AI 平台不只是理念,而是能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發揮作用的工具。
當一位職場人因壓力陷入空洞感、一位學生覺得孤立、一位考生害怕失敗,平台都能提供不一樣的哲學鏡子,讓他們重新看待困境。或許,這正是哲學的價值:它不會替你解決問題,但會陪你站在問題旁邊,一起凝視它。


上一篇
Day 12:哲學 AI 平台的倫理挑戰
下一篇
Day 14:平台的技術雛形:打造最小可行產品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1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