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過去幾天,我的哲學 AI 平台概念逐漸成型:卡牌化設計、哲學引導、情境模擬,讓使用者能探索自我、理解困境。然而理念與設想只是第一步,今天我將挑戰自己,把想法落地,設計出一個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以便實際測試平台的可行性與互動效果。
一、MVP 的核心模組:
我將平台拆解為三個核心模組,每個模組都是構建哲學互動體驗的基石:
使用者能在平台中選擇不同類型的卡牌,包括「困境卡」、「哲學引導卡」、「行動卡」。
每張卡牌都明確標示所對應的問題類型,例如工作壓力、人際疏離或自我焦慮,讓使用者能根據當下狀態選擇。
例如,使用者選擇「職場壓力」卡牌後,系統會自動連結柏拉圖或斯多葛哲學家的引導問題,讓對話從困境出發,逐步進入哲學思辨。
AI 對話模組
這是平台的核心,也是哲學引導的靈魂所在。
AI 對話模組的設計原則:
a. 循序提問:先探討日常問題,再延伸至哲學概念,最後引導使用者自我反思。
b. 保持中立:不給出直接答案,而是促使使用者自己探索思維。
c. 多元哲學回應:使用者可切換不同哲學家視角,如柏拉圖、尼采、莊子等,增強思考多樣性。
例如,使用者抽到「焦慮考試」卡牌後,AI 可能先問「你覺得考試焦慮是因為壓力還是自我期待?」再逐步引導到哲學層面,如「莊子會如何看待外在標準對自我的影響?」
儲存不同情境的卡牌內容與對話範例,便於平台持續擴展。
使用者每次對話都能隨機匹配適合的情境與哲學引導,保證互動的多樣性與個人化。
例如,平台可在「人際孤立」情境中隨機選擇尼采與蘇格拉底的哲學問題,使使用者每次體驗都不同。
二、技術實現策略:
使用者操作需簡單直觀:點擊或拖拉卡牌選擇困境,透過對話框與 AI 互動。
卡牌可使用顏色或圖像標示不同類型,如紅色代表焦慮,藍色代表困惑,增加視覺辨識度。
導入免費生成式 AI,如 ChatGPT 或 Character AI 作為對話核心。
設計提示詞模板(prompt template),控制 AI 回答的哲學深度與引導風格,確保回應具有思辨性而非簡單回答。
使用者的對話資料可選擇匿名儲存,或僅在本地端保留,保護隱私。
若日後進行研究,需確保資料經過脫敏處理,不會暴露個人資訊。
三、Day 14 的實驗目標:
驗證卡牌選擇 → AI 對話的流程是否順暢。
測試不同哲學家視角是否能提供多元思考。
收集使用者對操作界面、卡牌分類、AI 提問方式的回饋,作為平台迭代依據。
四、MVP 的挑戰:
哲學內容如何簡化又保持深度
解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生活情境問題,並逐步引導至哲學思維。
AI 回應一致性
解法:利用提示詞模板控制語氣、深度與哲學觀點一致性。
互動體驗與技術限制
解法:先以簡單網頁呈現 MVP,後續再逐步加入視覺化、動畫或多媒體。
結論:
將抽象理念落地為可操作的技術雛形,平台不再只是概念,而能進行實際互動。
MVP 的設計理念是「簡單、可測試、可迭代」,讓使用者在最小化的版本中,仍能體驗哲學對話的深度。接下來,焦點將轉向如何提升互動感與使用者體驗,確保平台不僅能對話,也能引導使用者進入深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