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才剛解決資料庫撞名的插曲,今天總算回到正軌。
前幾天我們忙著蓋牆、裝門鎖(API Key)、建倉庫(Redis)、請工人(Worker)。
但如果 Bot 不會「聽」,那這一切都只是花俏的基建,毫無靈魂。
所以今天的主題很單純:讓 Bot 長出耳朵。
而且還不是隨便聽,而是能正確接收 Teams Bot Framework 傳來的訊息。
Codex 今天的主要任務就是讓 /messages
endpoint 正式開張。
Repository Upsert 功能
installation upsert
,避免 Bot 反覆安裝時,資料庫重複或遺失紀錄。Messages Service & Handler
messages
service,專責處理 Teams 活動。/messages
endpoint 上線,開始能接收 webhook。文件同步更新
測試全綠
go test ./...
看著滿屏綠燈,開發者心情也綠油油。程式碼整理
gofmt
一鍵排版,commit 訊息乾淨俐落:
feat(messages): ingest teams bot activities
一句話:Bot 從木頭人升級成錄音筆,可以聽 Teams 的聲音了。
光能聽是不夠的,Gemini 充當專案的「驗收顧問」,直接丟下一份診斷書:
整體評價
NotificationBroadcaster
、TeamsTokenProvider
)。📝 結論:這專案已經不是 demo,而是準備邁向 production 的雛型。
改進建議
viper
管理多來源設定。http.Server.Shutdown
,避免強制中斷。一句話:現在有耳朵了,下一步該長腦袋,能聽、能想、能管。
今天的工作把「聽」這件事補齊,從此 Bot 不是啞巴吉祥物,而是真正能接收訊息的成員。
但也很清楚一件事:
👉 系統從「能跑」到「能管」之間,還有一大段路。
這就像工地開幕,雖然裝了麥克風(webhook),能收音,但還沒接上音控台(監控與管理)。
/messages/proactive/test
,讓 Bot 不只聽,還能「主動說話」。/metrics
endpoint,讓系統能被監控。✍️ Day18 收工感言
今天的專案像是給 Bot 裝上了耳朵,終於能聽進 Teams 的聲音。
更重要的是,專家驗收提醒我:別只顧功能跑得動,還要顧架構能維護、能量產。
所以,今天是「從耳朵到腦袋」的里程碑。
明天,要讓這位 Bot 真的能開口說話,把訊息送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