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0
IT 管理

AI 時代,IT 職人養成系列 第 20

AI 時代,IT 職人養成 Day20:企業 IT 實務:檔案治理—分類、權限、設備一次搞懂

  • 分享至 

  • xImage
  •  

檔案,就是系統

在中小企業中,資訊系統不一定能夠很完備,通常只有:會計、進銷存/ERP,其它的就都是「檔案」了。

檔案如何歸納、整理、分享,再加上版本管理,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檔案管理誰都能做,所以很容易;但如果要做好,其實並不容易。

筆者試著將 IT 職涯中,曾經研究、或曾經看過的一些方法,來跟大家探討。

今天的探討分為四個步驟、區塊:

  1. 先探討如何進行 歸納、整理
  2. 討論如何建立分享
  3. 建立 帳號、群組
  4. 資料分享儲存的設備

💡 檔案就是系統;秩序就是效率。

歸納、整理

企業所有檔案如何進行「歸納、整理」,如何建立規則,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不斷討論、實踐、優化調整,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筆者整理一些方法,如下。至於哪個方法比較好,見仁見智,企業內可能會是多個方法的融合吧。

💡 先分流,再深耕;先結構,再加值。

分析 資料、資訊、知識

PARA方法

先從個人檔案管理開始,Tiago Forte 在《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所提到的 PARA 方法,非常適合整理知識工作者的個人的檔案。

《打造第二大腦》封面

筆者在研究個人知識管理時,接觸到 Tiago Forte 所提出的 PARA 方法(Project、Area、Resource、Archive),這是一種簡單又強大的檔案歸納邏輯。

這個方法最初設計給知識工作者,用來在 Evernote、Notion 或雲端硬碟中整理資料,PARA 定位如下。(可參考《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的 P.102)

  • Project(專案):有明確起訖的任務,例如「導入 NAS 系統」、「新版網站上線」。
  • Area(領域、職責範圍):需要長期維持的業務區塊,如「會計」、「人資」、「IT 維運」、知識文件...。
  • Resource(資源資料):各式參考資料、模板、學習素材。
  • Archive(檔案庫、封存檔案):已完成或過期但仍需保留的歷史資料。

企業內檔案也不外乎是這四個類群,或許這個規整方法也可以應用的企業。

這樣的分類原則,不是依主題(Topic)去放檔案,而是依「可行動性」(Actionability)去整理。
專案完成後,資料就移到 Archive;專案中用到的參考資料,就放在 Resource。資料自然會在四個區塊之間流動,而不是靜態地堆積。

在企業應用時,可以延伸為一套共享架構,例如:

Project 資料夾放各專案的共用文件,
Area 對應部門日常作業、知識文件,
Resource 作為知識中心,
Archive 為唯讀封存區。

透過 PARA 思維,企業不只是在「儲存檔案」,而是在打造資訊能流動的秩序。

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ILM)

概念:企業的每一份檔案都有生命週期:產生 → 使用 → 備份 → 存檔 → 銷毀。IT 的責任是確保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管理策略。

應用到中小企業的簡化版流程:

  • 產生階段:建立檔案命名規則
  • 使用階段:權限控管、共用機制
  • 備份階段:考量如何進行備份
  • 封存階段:年度封存(壓縮、唯讀)
  • 銷毀階段:資料到期後刪除(符合法規)

這個 ILM 想的很好,但實際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因為:如何定義規則讓檔案進入 封存、銷毀 是個問題,散居各資料夾中的檔案,如何套用與執行規則,這是在純粹檔案管理的機制中,非常難執行的。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思維

知識管理思維,要讓檔案成為組織智慧的一部分,需加上「可搜尋、可理解」的設計。比如:

  • 每份重要文件前加「摘要說明」區塊
  • 以 Markdown 格式儲存知識文件(適合技術團隊)
  • 定期舉辦「知識回顧日」,歸整資訊、萃取知識、並清理過時檔案

這個也是一個重要的思維,通常也是要有專用的 Knowledge Management 才好落實。

建立企業檔案命名規則

建立企業內一套檔案命名規則,這也是歸納整理的一環,同時也可以透由檔案名稱進行版本管理。

💡 命名是最便宜、也最長效的治理。

如何建立分享

分享的建立,會根據「歸納、整理」的結果來研究如何建立,筆者整理常見的方法,如下,通常也會是多種方法的融合。

區分 全公司、部門、個人 三個層級

公司資料分享,建立三個層級的分享:

  • 全公司:放置全公司要讓所有同仁知悉的資料
  • 部門:各部門有一個分享資料夾,存放部門的資料
  • 個人:由個人自行存放資料

企業在一開始還不知道如何建立分享時,可以先採用這個方法。

這個方法比較好入門。但由於較欠缺規則,也容易檔案雜亂、該儲存的沒儲存的現象。

💡 分享不是讓所有人都能看,而是讓該看到的人可以看。

按照功能用途建立分享

如果比較明確知道哪些是企業要留存的檔案、哪些是協同運作所需資訊,便可以依 功能用途建立分享。常見的分享,如下,

  • 財務
  • 公司共用文件
  • 現在執行中的專案
  • 封存的專案
  • 特定部門整理分享給全公司的知識
  • 活動企劃
  • 活動紀錄
  • ...

依照「專案」建立分享

公司如果是 專案導向型的企業,也可以 依專案建立分享,並制定每個專案必須要有的子資料夾,如下:

  • 招標紀錄
  • 專案時程
  • 工作計畫
  • 執行紀錄
  • ...

💡 權限以群組為單位,協作以專案為節點。

建立 帳號、群組

帳號

帳號,是企業內識別身分的一個重要機制,常見方法如下:

AD:企業內建立 AD Server,

在企業內部最常見、也最經典的帳號管理方式,就是 Active Directory(AD)
這是由 Microsoft 提供的集中式身分驗證系統,讓企業可以在同一個網域下,統一管理使用者帳號、電腦、群組與權限。

簡單來說,AD 就像是公司的「門禁系統」,每位員工都有一張通行證(帳號),IT 管理者則負責定義誰能進哪一間房(存取哪個資料夾、系統)。

💡 帳號整不齊,權限就會亂;權限一亂,事故就會來。

使用 AD 的最大好處是「集中管理」:

  • 一次登入、多系統共用帳號(Single Sign-On, 單一簽入),員工只要登入一次,就能使用檔案伺服器、內部郵件、印表機等資源;
  • 群組化權限設定,可依部門或職務設定群組,再將資源授權給群組,而非單一個人;
  • 整合安全政策,例如密碼規則、登入審查、帳號停用。

在中小企業中,若已部署 Windows Server(如 2019 或 2022 版本),可同時扮演檔案伺服器與 AD 網域控制器。
這樣的設計能在合理成本下,讓帳號、權限、資源共享三者都能有一致的控管標準。

💡 小提醒:若公司人數超過 20 人、檔案共享日益複雜時,導入 AD 幾乎是必須的。

Azure AD:雲端帳號與混合整合

隨著雲端服務普及,Microsoft 也把帳號管理機制搬上雲端,這就是 Azure Active Directory(簡稱 Azure AD),目前新版名稱為 Microsoft Entra ID

它是 AD 的雲端版本,讓企業不必一定要維護實體 AD 伺服器,也能享有帳號集中管理與單一簽入(Single Sign-On)的好處。

Azure AD 的最大特點是「跨地點、跨設備的存取管理」—— 員工不論在辦公室還是家裡,只要透過網路登入企業帳號,就能安全地存取 Microsoft 365、OneDrive、Teams 等雲端服務。

對 IT 管理者而言,它提供更進階的功能:

  • 多重驗證(MFA):登入時除了密碼外,還需手機或 App 驗證,強化安全性;
  • 條件式存取(Conditional Access):可根據地點、裝置、風險等條件決定是否允許登入;
  • 自動化同步:若企業同時有內部 AD,可透過 Azure AD Connect 同步帳號與密碼,形成「混合式 AD」架構。

這樣的混合架構是目前企業常見的過渡方案:內部資源由本地 AD 管理,外部雲端資源由 Azure AD 管理,兩者帳號統一、密碼一致。

💡 小提醒:若公司已導入 Microsoft 365,實際上已經自動擁有 Azure AD,只差是否善用它的管理功能而已。

使用各自 Server、NAS 的帳號:

對許多中小企業而言,導入 AD 或 Azure AD 可能還嫌太複雜,也有成本的考量。這時較常見、務實的做法,就是讓每台 Server 或 NAS 自行管理帳號

但這種方法只適用人數很少的企業。隨著人數與設備增加,就會逐漸變得混亂、難以管理,甚至經常產生錯誤 (該給的權限沒有、沒該給權限的卻有權限才嚴重)。

在這種架構下,每一台伺服器或 NAS(例如 Synology、QNAP)都有自己獨立的帳號系統。
IT 管理者必須在每台設備上建立使用者帳號、設定密碼、指定可存取的資料夾與權限。
這種做法適合 10 人以下的公司,或是僅有一台主要檔案伺服器的情境。

為避免後續管理困難,建議採取以下策略:

  • 統一帳號命名規則 :在每一台 Server/NAS 上,使用一致的帳號名稱、密碼;
  • 以部門為單位建立群組,減少重複設定;

雖然這類系統沒有 AD 那樣的集中管理能力,但如果命名清楚、權限邏輯簡單,也能維持基本秩序。當企業規模成長後,再導入 AD 或 Azure AD,也能平順過渡。

💡 小提醒:「帳號亂」是 IT Support 最常見的隱性風險之一,能早一點設計規範,就能少很多管理成本。

群組:

  • 企業資源(分享)繁多,如果是每個資源都一一建立存取授權,哪樣工作會很繁瑣。
  • 企業資源分享的基本原則是:把「資源」授權給「群組」,再把「帳號」加入到「群組」。把握此原則,才能簡化權限設定的工作,重點是這樣子:久了才不會亂。

把資源授權給群組,再把帳號加入群組。

💡 資源 → 群組 → 帳號:權限不再長出雜草。

這是帳號與資源管理的核心原則,也是 IT Support 長期維護時最省力的做法。

在企業實務中,群組通常依「部門」、「職務」或「專案」來建立,例如:

  • Dept_HR(人資部門)
  • Dept_Design(設計部門)
  • Proj_NAS_Upgrade(NAS 專案群組)

這樣的設計有幾個好處:

  1. 新增人員快:新進員工只要加入對應群組,就自動獲得該部門、或該專案所需的資源。
  2. 調整權限簡單:要變更存取權限,只需修改群組,而非逐一修改帳號。
  3. 安全審查容易:定期檢查群組成員,即可掌握權限分布。

這種「群組為中心」的設計,不僅適用於 AD,也同樣適用於 NAS、雲端服務(如 OneDrive、Google Workspace)。

💡 小提醒:權限若是「以人為單位」設定,早晚會亂;唯有「以群組為單位」設定,才能長久維護。

檔案分享儲存設備

當企業的檔案分類與權限設計都規劃好之後,接下來要思考的是「這些資料要放在哪裡?」。

在中小企業的實務環境中,常見的檔案儲存設備大致可分為三類:Windows Server、Windows 10/11 個人電腦、以及 NAS(網路儲存設備)。

這三者各有特性:

  • Windows Server:Windows Server 兼具 File Server 功能,與 NAS 相比,Windows File Server 權限設定較為細緻、同時 Share 下還可以有 Share (巢狀分享) ,應用相當活、很彈性。
  • Windows 10/11 通常見於微型團隊,直接透過內建的 SMB 檔案分享功能,在區域網路建立簡單共享環境。Windows 10/11 分享建議使用專業版,而且有人數上限。
  •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則介於兩者之間,兼具彈性與易管理性,是近年中小企業最常見的選擇。
    • 台灣常見的 Synology、QNAP 兩大 NAS 本土品牌,兼具成本與效能,是不錯的選擇。
  • 當結合 AD Server 時,三者都可以使用 AD 的單一簽入。

檔案存儲設備注意要點:

當全公司的檔案集中在 檔案分享儲存設備時,這個保管的壓力就非常的大,面臨的挑戰是:

  1. 硬碟故障
  2. 伺服器故障
  3. 被人誤刪
  4. 中毒、中勒索病毒。

分別的因應方案如下:

  1. 建立硬碟容錯機制:比如 RAID 1、RAID 5,可以防止硬碟故障的問題。
  2. 建立良善的備份機制:可以防制 伺服器故障、被人誤刪、中毒...。備份機制較複雜,日後會再介紹。

關於 RAID 1, RAID 5 的介紹

RAID(磁碟陣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的設計目的,不是用來備份資料,而是為了提升 可用性(Avail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也就是當硬碟損壞時,系統仍能繼續運作,爭取維修與救援的時間。

常見的 RAID 型態有許多種,但在企業檔案伺服器與 NAS 中,最常見的是 RAID 1RAID 5

  • RAID 1: (Mirroring,大家都稱 RAID 1 或 Mirror,中文就不翻譯了)

    • 由兩顆硬碟組成,一顆寫入資料時,另一顆即時同步複製。
    • 優點是資料安全性高,任一顆硬碟故障時仍能正常運作。
  • RAID 5: (Parity,大家都稱 RAID 5,中文就不翻譯了)

    • 至少需要三顆硬碟,資料分散寫入,並同時產生「校驗資訊」。
    • 當其中一顆硬碟損壞時,系統可用其他硬碟與校驗資料重建內容。
    • 使用時機:
      • 需要很大的容量空間,而市場上單一顆硬碟容量不足以滿足企業需求時。
      • 需要加快存取速度時。NAS 硬碟通常是機械式硬碟,如果要加快資料存取速度,就需要建立 RAID 5 陣列才加速之。

有些企業若對效能與安全性都有較高要求,會選擇 RAID 10(1+0),結合 RAID 1 的鏡射與 RAID 0 的效能。

💡 小提醒:> RAID 只能防止硬碟故障,不能防止誤刪或勒索病毒。

💡 RAID 是容錯,不是備份;備份才是最後的保命線。

Windows Server、NAS 通常都會建立 RAID。

小結

要把檔案管理好,不僅只是把資料「放在哪裡」的問題,而是需要考慮「資訊怎麼流動」的設計。

本文從 歸納與規則(PARA/ILM/KM/命名)、到 分享結構(全公司/部門/專案/用途)、再到 身分與權限(帳號、群組、AD/Entra ID/本機帳號)、最後落實到 承載設備(Windows Server/Windows 10/11/NAS 與 RAID),目的只有一個:讓「該使用資料的人,可以存取到資料;不該存取資料的人,不能碰觸的資料」。

落實執行請記住三條主線:

  1. 先方法、後工具:先決定分類規則與命名,再選擇雲端或 NAS;先定權限模型,再建立群組/帳號。
  2. 以群組為中心:資源 → 群組 → 帳號,才能長久維護不失控。
  3. RAID ≠ 備份:RAID 只解決可用性、可靠性,另需考量備份解決方案;兩者缺一不可。

給中小企業的最小可行方案(MVP):

  • PARA 打底資料夾架構+企業命名規則。
  • 先建 部門群組,把共享資料夾授權給群組,再把人放進群組。
  • 檔案集中於 NAS 或 Windows Server,做 RAID 1/5每日版本保留;外加至少一套 離線或異地備份
  • 定期 清理/封存:移除過時帳號、檢查權限。

檔案共享,一直企業內 IT 工作中非常繁瑣的工作。今天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您。

💡 會共享,是效率;會治理,才是能力。


上一篇
AI 時代,IT 職人養成 Day19:資訊不再孤島:企業 IT 的共享資源實戰
系列文
AI 時代,IT 職人養成2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