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們聊過「為什麼要做無障礙設計」,當設計師真正動手時,就可以依照 WCAG(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網頁內容無障礙指引。
目前臺灣遵循的是 WCAG 2.1 版,由 W3C 制定。是國際通用的無障礙標準。
WCAG 2.1 的架構是「4 原則、13 指引、78 條成功準則」,你可以把它想成無障礙的「設計骨架」。
這四大原則定義了所有無障礙設計的核心精神:
不論是視覺、聽覺或其他感官,都應該能接收到內容。例如圖片要有替代文字、影片要有字幕。
不只能用滑鼠,也能用鍵盤或其他輔助工具操作。像是 Tab 鍵能順利瀏覽互動元素。
不論是文字表達或介面行為,都應清楚、可預期。例如錯誤訊息要具體說明該怎麼修正。
例如使用正確且語意清楚的 HTML 結構(button、label),讓螢幕報讀軟體或其他輔助科技都能正確識別內容。
上述所介紹的 4 大原則,底下延伸了13指引,以下是每個原則下的主要指引重點:
而這十三指引底下都有各自的成功準則,舉例來說:
【指引 3.2 可預期性】
成功準則3.2.1:焦點 (檢測等級A)
成功準則3.2.2:輸入 (檢測等級A)
成功準則3.2.3:一致的導覽(檢測等級AA)
成功準則3.2.4:一致的識別 (檢測等級AA)
成功準則3.2.5:依請求變更 (檢測等級AAA)
像這樣分成 A、AA、AAA不同程度的成功準則,我們就可以依照公司的要求去遵循相對應的準則。
若想深入了解每個原則的細節,可再查閱 W3C 官方文件或數發部的「無障礙網頁設計規範」。
上面提到每條成功準則會有三種等級,而不同等級分別代表「達成難度」與「使用者可及程度」:
👉臺灣目前的網站規範,基本上要求達到 AA 等級。
無障礙網站檢測,分為「軟體檢測」及「人工檢測」:
軟體檢測必須通過,至「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網 」申請無障礙標章,申請通過後,最後才能進到人工檢測。
遵循這份規範不是只為了取得標章而已,而是為了讓更多人能真正使用你的設計。
最好的無障礙體驗,也不是「為了誰」設計,而是「讓每個人」都能順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