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危險的不是壞人,而是會自動部署的壞模型。」
三十五天前,我只想寫一篇簡單的文章;
三十五天後,我意外部署了一整個 AI 安全架構。
從 LLM Red Team、MAESTRO 威脅建模、到 MCP Server 加固,
我發現我們其實不是在寫文件——
我們在寫下一代安全的「標準輸入」。
在這個時代,Prompt 就是新型指令,
Agent 就是新型 botnet,
而「資安防禦」這門學問,早已升級成語意層級的戰爭。
傳統資安講 CIA(Confidentiality, Integrity, Availability),
AI 資安講 PPP:
我們以往 patch CVE,現在要 patch LLM。
這不是工程進化,而是文明升級。
層級 | 技術 | 功能 |
---|---|---|
🧱 Data Layer | RAG / Vector DB | 把知識變成可查詢的安全上下文 |
🔐 Control Layer | MCP Server | 在自然語言與 API 間建立可信橋樑 |
🧠 Intelligence Layer | Agentic System | 讓模型在有限自主中學會負責任地行動 |
未來的 SOC 不再只是監控系統,而是訓練「守法的模型」。
AI 不僅需要安全工程師,還需要「數位良心」的架構設計師。
我們這代工程師的宿命就是:
「別人打架,我們修 YAML。」
模型壞掉?— retrain。
Prompt 出錯?— sanitize。
人寫錯?— blame model。
有時候,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跑一個永不結束的 CI/CD。
每次 deploy 新模型,log 裡都寫著:
build succeeded, humanity pending review.
在這三十五天裡,我發現:
AI 可以協助我生成程式碼、摘要文件、做風險評估,
但它依然需要人類賦予「判斷與倫理」。
真正的「安全」,不是模型不出錯,
而是當它出錯時,有人能 debug 它。
我們不是被 AI 取代的人,
我們是幫 AI 打 patch 的人。
AI 正在快速滲透我們的基礎設施、代碼、甚至信任機制。
我們的任務不是阻止它前進,而是確保它不偏航。
所以第 35 天,我只想說:
#AI #CyberSecurity #Ironman2025 #LLM #RAG #MCP #AgenticAI #DevSec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