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生成式 AI

nutc_imac_Agent拼裝車系列 第 30

Day30|最後一天我有話想說

  • 分享至 

  • xImage
  •  

30 天前,我只是想讓 AI 「幫我做事」。
但當我真正開始動手寫下第一行程式時,
我發現這條路不只是技術堆疊,
而是一場「讓系統學會思考」的旅程。


一、從 Agent 啟程:AI 的行動基礎

在系列的一開始,我們談到:

「Agent 是能根據目標,自主思考與執行任務的 AI。」

我們從:

  • Day01~Day05:AI Agent 概念、框架、設計思維
  • Day06~Day10:AgentOps、Multi-Agent 系統
  • Day11~Day15:ADK、FastMCP、LangGraph 串接實戰

那時的關鍵學習是:

概念 重點
Agent 具備「思考 + 行動」能力的智慧單元
MCP 提供模型呼叫工具的標準協定
LangGraph 建構複雜 Agent 邏輯的圖式框架
Streamlit 讓 AI Agent 有直覺互動介面

💡 一句話總結:

我們讓 AI 從「被動回答」進化成「主動行動」。


二、MCP:讓模型與世界連線的橋樑

到了 Day12~Day20
我們深入探索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
理解它如何讓模型「安全地」與外部系統互動。

  • 使用 FastMCP / ADK 開啟自訂工具伺服器
  • 串接 LangGraph Agent
  • 最後建立 Spring AI MCP Server

這段學習最關鍵的一點是:

MCP 是語言模型與真實世界之間的 API Layer。

它讓 LLM 能呼叫:

  • 內部服務(報價、庫存、用戶查詢)
  • 外部資源(天氣、資料庫、API)
  • 自訂業務邏輯(文件生成、自動化任務)

💬 到這裡,我們讓 AI 不只是會說,更會「動」。


三、Ollama:大模型的在地化革命

Day18~Day23
我們迎來系列中的轉折 ——
「讓 AI 不再依賴雲端,自己在本地跑起來」。

Ollama 讓我們可以:

  • 輕鬆部署 LLM(如 Llama3、Phi3、Gemma)
  • 搭配 Spring AI 建立本地 Chat Service
  • 用 REST API 串接 RAG 與工具系統

這段學習讓我體會到:

「模型落地」是企業導入 AI 的關鍵一步。

因為有了 Ollama,我們不再受限於 API Key、成本或隱私問題,
真正擁有自己的 AI。


四、RAG:讓 AI 擁有記憶

在最後幾天(Day24~Day28),
我們建構了完整的 RAG 系統:

1️⃣ 認識 RAG 架構與流程
2️⃣ 啟動 Qdrant 建立 Collection
3️⃣ 使用 Ollama 生成 Embedding
4️⃣ 文件上傳與文字擷取(OCR / PDF Parsing)
5️⃣ 問答整合 → ChatBot 啟動 🚀

💡 核心概念是:

RAG = Retrieval(取回) + Augmented Generation(增強生成)

透過 Qdrant,我們讓系統能:

  • 儲存語意向量
  • 比對相似內容
  • 回答根據文件脈絡產生的答案

🧠 這就是讓 AI「會記得、會理解、會回答」的關鍵。


五、Spring AI:整合一切的中樞神經

Day21~Day29
我們見證了 Spring AI 的威力。

它讓我們能用熟悉的 Java 生態系:

  • 啟動 Chat 模型
  • 建立 Embedding Pipeline
  • 串接 Qdrant 向量資料庫
  • 實作 MCP Server

簡單一句話:

Spring AI 是「讓企業工程師能真正掌控 AI」的橋樑。

不論你是想做 Chatbot、文件搜尋、或 AI Agent,
Spring AI 都能提供穩定、安全、可維運的開發基礎。


六、從技術到思維:AI 工程師的進化

回顧這 30 天,
我們不只學了工具、API、框架,
更學會了 AI 系統設計的思維

層級 關鍵技術 目的
Agent 層 LangGraph / MCP / ADK 行動與協作
模型層 Ollama / Spring AI 理解與生成
記憶層 RAG / Qdrant 知識與檢索
服務層 Spring Boot / REST / Docker 系統整合與部署

這也是企業級 AI 架構的四大支柱。
當我們能把這些組合起來時,
AI 就不再只是聊天機器人,而是「會工作的夥伴」。


七、未來的方向

這只是開始。
接下來,你可以延伸出更多應用:

  • 🔗 RAG + MCP → 知識型 AI 工具助理
  • 🧾 Ollama + ERP API → 智能報價或庫存查詢系統
  • 🧠 LangGraph + Workflow → 多任務自動化 Agent
  • 🎓 AIF / AI-900 證照 → 系統化理解 AI 架構與倫理

在 AI 時代,會寫程式的人不再只是開發者,
而是設計智慧的「引導者」。


八、感謝與收尾

這 30 天的鐵人賽,
是一段重新學習、反覆實驗、與 AI 共創的過程。

謝謝一路看完的你,
也謝謝那些在留言區交流的夥伴。

這不是結束,而是起點。
因為當我們能讓 AI 幫我們思考、行動與學習時,
我們就離「智慧化開發」更近了一步。



上一篇
Day29|Spring AI MCP 實戰篇:打造自己的 AI 工具伺服器(MCP Server)
系列文
nutc_imac_Agent拼裝車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