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7
0
IT 管理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27

Day 27.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修練組織的「外在」

  • 分享至 

  • xImage
  •  

「止於至善」

1. 從「土壤」到「果實」

一個擁有深厚內在修為的組織,其心態與文化,必然會透過外在的行為展現出來。如果說,關於「人」與「系統」的原則,是在培育一片肥沃的文化土壤;那麼,本章所要探討的這三項關於「行動」與「進化」的原則,就是在這片土壤上,播種、耕耘並收穫果實的實踐指南。

它們共同構成了敏捷組織的「行動引擎」,將健康的內在狀態,轉化為持續的、可見的價值創造。


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2025)

  1. 求新、求變、求進步
  2.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宇宙,互相交流將帶來無限可能
  3. 促進組織共榮、共好系統思考之全局觀
  4. 透明溝通,校準初衷與願景
  5. 行動力就是 Agile 的 DNA
  6. 鼓勵當責,並持續改善
  7. 發展多元化人力資本觀

2. 原則 5:行動力就是 Agile 的 DNA

2.1. 行動是學習的最短路徑

這條原則,是整個敏捷精神的基石。它深刻地呼應了「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成事的關鍵,不在於規劃的完美度,而在於啟動的速度與學習的頻率。 敏捷組織深信,在複雜的世界中,許多的「答案」無法透過分析與預測來獲得,只能透過「行動」去探索。

「行動力」並非魯莽的衝動,而是一種有紀律的、以學習為目的的實踐哲學。它將「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奉為圭臬,相信每一次與真實世界的接觸,都是一次寶貴的回饋與學習機會。

2.2. 行動準則與實踐
  • 大目標切成一個週期可完成的小目標:這是將宏大願景,轉化為可管理、可執行步驟的核心技巧。它將一趟「前往南海」的漫長旅程,分解為無數個「走好今天這一步」的具體行動,極大地降低了啟動的心理門檻。
  • 按照優先順序立即執行:在切分出小目標後,團隊需要有紀律地聚焦於價值最高的事情上,並立刻著手進行。這避免了資源的分散與無效的忙碌。
  • 定期回顧、檢視、調整、改善:行動的結束,才是學習的開始。透過固定的回顧節奏,團隊得以從每一次的行動中萃取洞察,並用以校準下一步的行動,形成一個不斷進化的正向循環。
2.3. 與五項修練的關係

這條原則是行動力 (ACTion) 的體現。它將「儘快跨出第一步,然後迭代」的哲學,轉化為組織日常運作的 DNA。它的成功實踐,也依賴於韌適力 (Resilience & Adaptability),確保組織能夠安全地從每一次的小步快跑中學習。


3. 原則 6:鼓勵當責,並持續改善

3.1. 意願驅動的 Ownership

如果說「行動力」是引擎的啟動,那麼「當責」就是確保這具引擎能負責任地、持續運轉的燃料與方向盤。敏捷組織所鼓勵的當責,並非來自於外部的壓力或指派,而是源於成員內在的覺知力與「我願意」的 Ownership。

一個當責的成員或團隊,會主動地為自己行動的全生命週期——從意圖、到過程、再到影響——負起全部責任。而「持續改善」,正是這種當責姿態的必然展現。因為我對結果負全責,所以我必然會持續地尋找讓結果變得更好的方法。

3.2. 行動準則與實踐
  • 當組織有需要時,組織給予自主權與支持,成員主動承擔並持續改善:這條準則描繪了一個理想的互動模式。組織(領導者)的角色是賦能,提供必要的自主權與資源支持。而成員的角色,則是在看見系統的需求時,主動地站出來「撿起那顆球」。
  • 鼓勵打破穀倉效應,並促進溝通:一個真正當責的人,其視野必然是超越個人或部門邊界的。他們會主動地去促進溝通,打破穀倉,因為他們深刻地理解,最終的成果品質,取決於整個系統的協作效率。
  • 鼓勵提出任何方案:當責文化,必然建立在高度的心理安全之上。組織必須創造一個環境,讓任何層級的成員,都敢於提出他們認為「更好」的方案,而不必害怕因「挑戰現狀」而受到懲罰。
3.3. 與五項修練的關係

這條原則是行動力 (ACTion)覺知力 (Awareness) 的深刻結合。它將行動從單純的「執行」,昇華為一種「有意識的、負責任的創造」。它的實踐,極度依賴於由連結力 (RAPPORT) 所創造的心理安全環境。


4. 原則 1:求新、求變、求進步

4.1. 核心理念:將「變化」視為常態與養分

如果說「行動力」是引擎,「當責」是方向盤,那麼「求新、求變、求進步」就是這部車永遠朝著地平線駛去的目的地驅動力。這條原則,要求組織從根本上改變對「變化」的態度——不再將其視為需要被管理和規避的「風險」,而是將其視為學習、成長與進化的「機會」。

這是一種擁抱不確定性、在動態中尋求優勢的世界觀。組織追求的不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進步」。

4.2. 行動準則與實踐
  • 定期慶祝指標的改善:透過定期地、公開地慶祝微小的進步,組織在文化上強化了「進步比完美更重要」的價值觀。
  • 保持前瞻性與挑戰現狀:鼓勵成員不僅要做好眼前的事,更要抬頭看路,思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不一樣的事?」、「現有的做法,是否已經過時?」。
  • 鼓勵快速失敗,求取經驗 & 在可控範圍內,接受嘗試與失敗:這兩條準則,是「求變」的行動保障。它們為實驗與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安全邊界。組織清楚地宣告:我們接受為了學習而產生的、成本可控的「失敗」。
  • 建立創新持續改善的文化 & 每週我們一起做一件沒做過的事:這些是將「求新」從一種口號,轉化為具體行為的文化儀式。它們讓「嘗試新事物」,成為一種被期待、被鼓勵的常規。
4.3. 與五項修練的關係

這條原則是通靈力 (Sensibility)(看見新的可能性)、韌適力 (Resilience & Adaptability)(擁抱變化的能力)與行動力 (ACTion)(將想法付諸實踐)的綜合體現。它帶領組織邁向進化與追求完整。


總結

總結來說,我們所探討的三項原則——「『行動力就是 Agile 的 DNA』、『鼓勵當責,並持續改善』、『求新、求變、求進步』」——共同構成了敏捷組織的「外在」。它們定義了一個組織如何行動以及為何而行動。

行動力是管理與照護,當責是施予的養分與水分,而求新求變則是永恆的目的地。一個精熟這三項原則的組織,將會展現出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姿態——它永遠在學習與進化的路上。


上一篇
Day 26.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修練組織的「內在」
系列文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2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