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於至善」
一個擁有深厚內在修為的組織,其心態與文化,必然會透過外在的行為展現出來。如果說,關於「人」與「系統」的原則,是在培育一片肥沃的文化土壤;那麼,本章所要探討的這三項關於「行動」與「進化」的原則,就是在這片土壤上,播種、耕耘並收穫果實的實踐指南。
它們共同構成了敏捷組織的「行動引擎」,將健康的內在狀態,轉化為持續的、可見的價值創造。
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2025):
這條原則,是整個敏捷精神的基石。它深刻地呼應了「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成事的關鍵,不在於規劃的完美度,而在於啟動的速度與學習的頻率。 敏捷組織深信,在複雜的世界中,許多的「答案」無法透過分析與預測來獲得,只能透過「行動」去探索。
「行動力」並非魯莽的衝動,而是一種有紀律的、以學習為目的的實踐哲學。它將「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奉為圭臬,相信每一次與真實世界的接觸,都是一次寶貴的回饋與學習機會。
這條原則是行動力 (ACTion) 的體現。它將「儘快跨出第一步,然後迭代」的哲學,轉化為組織日常運作的 DNA。它的成功實踐,也依賴於韌適力 (Resilience & Adaptability),確保組織能夠安全地從每一次的小步快跑中學習。
如果說「行動力」是引擎的啟動,那麼「當責」就是確保這具引擎能負責任地、持續運轉的燃料與方向盤。敏捷組織所鼓勵的當責,並非來自於外部的壓力或指派,而是源於成員內在的覺知力與「我願意」的 Ownership。
一個當責的成員或團隊,會主動地為自己行動的全生命週期——從意圖、到過程、再到影響——負起全部責任。而「持續改善」,正是這種當責姿態的必然展現。因為我對結果負全責,所以我必然會持續地尋找讓結果變得更好的方法。
這條原則是行動力 (ACTion) 與覺知力 (Awareness) 的深刻結合。它將行動從單純的「執行」,昇華為一種「有意識的、負責任的創造」。它的實踐,極度依賴於由連結力 (RAPPORT) 所創造的心理安全環境。
如果說「行動力」是引擎,「當責」是方向盤,那麼「求新、求變、求進步」就是這部車永遠朝著地平線駛去的目的地與驅動力。這條原則,要求組織從根本上改變對「變化」的態度——不再將其視為需要被管理和規避的「風險」,而是將其視為學習、成長與進化的「機會」。
這是一種擁抱不確定性、在動態中尋求優勢的世界觀。組織追求的不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進步」。
這條原則是通靈力 (Sensibility)(看見新的可能性)、韌適力 (Resilience & Adaptability)(擁抱變化的能力)與行動力 (ACTion)(將想法付諸實踐)的綜合體現。它帶領組織邁向進化與追求完整。
總結來說,我們所探討的三項原則——「『行動力就是 Agile 的 DNA』、『鼓勵當責,並持續改善』、『求新、求變、求進步』」——共同構成了敏捷組織的「外在」。它們定義了一個組織如何行動以及為何而行動。
行動力是管理與照護,當責是施予的養分與水分,而求新求變則是永恆的目的地。一個精熟這三項原則的組織,將會展現出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姿態——它永遠在學習與進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