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章節:覺知力(Awareness)

「我是誰?我在哪裡?往何處去?」—— 柏拉圖

在敏捷的修練旅程中,我們總是急於回答「要做什麼?」。我們追求更快的行動力 (ACTion)、更廣的連結力 (Rapport)。但有一個問題,其重要性,遠在「做什麼」之前,那就是柏拉圖的古老提問:「我是誰?我在哪裡?

覺知力(Awareness)強調的正是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位置?

在探討思維 logique發展時,NLP(神經語言規程式學)的「思維邏輯層次」模型,為這個覺知的過程提供了清晰的地圖。它指出我們的思維分為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身份,乃至最高的使命層。

而這,正是敏捷轉型與傳統組織失敗的分野所在:

  • 傳統組織的失敗:是「由下而上」的。 他們只在「環境層」(市場變了)和「行為層」(競爭對手降價了)做出反應,卻從未回頭去「覺知」自己的「信念」與「身份」是否還適用。

  • 敏捷組織的轉化:則是「由內而外」的。 它要求我們首先、深刻地去「覺知」我們的 「身份層」(我們是誰?),並以此為錨點,去「引發」我們全新的「使命」、「能力」與「行為」。

這印證了那句話:所有的行動都源自於這個清晰的座標:「因為我是誰,我在哪裡,在什麼時間點,所以我應該做什麼。」

這,就是「覺知力 (Awareness)」的核心。

覺知力,是 ARRAS 五項修練中的第一個 A,也是我們文化掛毯上那朵最核心、最神聖的「白色百合花圖騰」。它是一切修練的「錨點」與「羅盤」。沒有這個錨點,我們的行動再快,也只是盲動;沒有這個羅盤,我們的連結再廣,也可能迷失方向。


要回答「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們需要理解覺知力的完整樣貌。它包含了四個觀測的「維度」(我們要看什麼),並應用於四個「層面」(我們要看哪裡(對象))

四個觀測維度

  1. 位置感:我(們)此刻在生命週期、價值鏈、關係鏈中的 位置 是什麼?  
  2. 感受力:現場的 內在氛圍與感受 如何流動?緊繃或鬆動、冷卻或躍動?  
  3. 反思力:哪些 模式、假設、盲點 正在自動運轉?  
  4. 直覺信任:在資料不全時,能否 聽見內在訊號 並做出合宜選擇(臣服與校準)?

四個應用層面

  1. 個人層面的覺知:看見自己的感受與反應模式;聽見內在聲音;意識自己的角色與邊界。
  2. 團隊層面的覺知:理解彼此的價值觀、語言落差、動能差異與隱性規範;覺察合作中的張力與節奏。
  3. 組織層面的覺知:覺察運作狀態、文化氛圍、決策慣性;知道何時該暫停、療癒、校準;清楚自己在產業生態裡的定位。
  4. 產品層面的覺知:我們的產品在市場與內部系統中的真實狀態為何?我們還相信它的價值嗎?客戶感受到什麼?

為什麼我們如此需要覺知力?

組織的轉化之所以會卡住,往往是因為「沒有看到真實的自己」。當缺乏覺知力時,我們會:

  • 陷入「敏捷劇場」(Agile Theater)的陷阱——也就是只把「換看板」當作「變敏捷」,卻忽略了背後真正的心態與文化轉變;
  • 把問題推向外部,忽略內部的失衡;
  • 在會議裡反覆兜圈,因為從未校準過「我們在哪裡」的共識。

擁有覺知力的組織,會自然走出一條清晰的路徑:
覺知(看見自己) → 反思(萃取智慧) → 連結(凝聚共識) → 轉化(採取行動)


覺知力的修練:如何培育四個層面的覺知

培育「個人」的覺知(向內看見)

  • 心法:修練的起點,是承接自己的感受。
  • 工具一:60 秒 Check-in
    • 做法:在會議開始時,每人一句:「我現在的感受是…」。用感受詞,不做評論。
    • 作用:讓感受可見,讓彼此進入同一個當下。
  • 工具二:「三句話」啟動學習
    • 做法:在犯錯時,練習對自己和他人說:1)「我們可能看錯了。」 2)「我們願意一起改。」 3)「下一步先做哪個最小可行行動?」
    • 作用:將錯誤從「威脅」轉化為「學習的起點」。

培育「團隊」的覺知(看見我們)

  • 心法:看見團隊的集體能量與隱性規範。
  • 工具一:能量溫度計 1–5(週更)
    • 做法:團隊匿名投票,回報本週能量。低於 3 啟動「暫停與補能」對話。
    • 作用:避免團隊慢性耗損,是韌適力的基礎。
  • 工具二:規範體檢(季度)
    • 做法:盤點「我們一直這樣」的做法 → 共同決定哪些要保留/暫停/試驗新規。
    • 作用:讓無形規範上桌,避免「說一套做一套」,療癒組織的「反模式」。

培育「組織」的覺知(看見系統)

  • 心法:看見跨團隊的互動模式與邊界。
  • 工具一:位置雷達圖(月更)
    • 做法:由各團隊,針對「生命週期/價值鏈位置/角色/節奏/能量」五軸自評。
    • 作用:把「我們在哪裡」做成可討論的畫面,促進跨部門的理解與補位。
  • 工具二:三層覺知引導卡
    • 做法:在探討複雜問題時,引導團隊依序回答:1) 表層:我們看見什麼? 2) 中層:這反映了哪些關係/模式/位置? 3) 深層:背後信念是什麼?
    • 作用:引導團隊進行「雙環學習」,從解決「事件」走向優化「系統」。

培育「產品」的覺知(看見價值)

  • 心法:誠實地面對產品的真實狀態。
  • 工具一:決策覺知練習
    • 做法:在做產品決策時,不只記錄「選了什麼」,更要記錄「為何這樣選」(背後的假設、風險與替代方案)。
    • 作用:讓決策本身成為可被反思與學習的對象。
  • 工具二:信念提問
    • 做法:定期向團隊提問:「我們還相信這個產品的價值嗎?」、「客戶真實的感受是什麼?」
    • 作用:用「為何而做」的信念提問,來平衡團隊過度依賴冰冷數字的慣性,重新連結工作的初衷與意義。

覺知力成熟度模型

覺知力是「被看見」,不是「被 KPI 化」。我們可以使用這個成熟度模型,來校準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並開啟對話

  • L0 無覺知:否認問題,只求產出。(反模式:數據崇拜、形式化自省、假透明)
  • L1 片段覺知:偶爾談感受,但未納入決策。(行為訊號:能 Check-in,但會議結論仍照舊)
  • L2 系統覺知:有固定的自省儀式,能說出團隊的「模式」與「位置」。(行為訊號:自省行動項會被跟進;能進行規範體檢)
  • L3 深層覺知:敢於談論牽引的「信念」,決策中包含「直覺校準」與「暫停機制」。(行為訊號:敢於承認誤判;能啟動能量溫度計的暫停對話)
  • L4 自我調頻:能量管理化為日常,組織文化能自我修復。(行為訊號:團隊能自主調整節奏與邊界,無需主管介入)

從 L1 到 L3 的關鍵,是把覺知寫進節奏;從 L3 到 L4 的關鍵,是把節奏活成習慣


結論:覺知,是所有進化的起點

一個具備高度覺知力的組織,會自然地展現出它的好處:它能提前看見風險與轉機;它擁有強化的心理安全與信任;它能對齊方向與節奏;它會促進跨部門連結,少一點指責,多一點理解與補位。

最終,覺知力讓我們得以在「我是誰、我在哪裡」的清晰座標上,去回答「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它是文化內化的最終一步,也是組織自我調頻的開始。

這,就是覺知力,這份 ARRAS 掛毯上最核心的「白色圖騰」。它是一切進化的起點,也是我們作為領導者,最深刻的修練。


上一篇
行動力(ACTion)
系列文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4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