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6
0
IT 管理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26

Day 26.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修練組織的「內在」

  • 分享至 

  • xImage
  •  

「我們相信讓世界更好的方式是聆聽內心的聲音,成為更愛自己的人」- 台灣敏捷協會願景宣言

1. 從看見「人」開始

一個組織的行為模式,歸根結底,源於其內心深處如何看待「人」與「系統」。如果我們將人視為機器中的零件,將系統視為追求效率的流水線,那麼自然會發展出控制與命令式的管理行為。

然而,敏捷組織之所以敏捷,是因為它採取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更接近生命本質的世界觀。我們將深入探討構成這份「內在修為」的四項核心原則,它們是所有外在敏捷實踐得以健康發展的根基。

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2025)

  1. 求新、求變、求進步
  2.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宇宙,互相交流將帶來無限可能
  3. 促進組織共榮、共好系統思考之全局觀
  4. 透明溝通,校準初衷與願景
  5. 行動力就是 Agile 的 DNA
  6. 鼓勵當責,並持續改善
  7. 發展多元化人力資本觀

2. 原則 2.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宇宙,互相交流將帶來無限可能

2.1. 尊重個體的完整性

這條原則,是敏捷組織「以人為本」的詩意宣告。它要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個貼著「工程師」、「設計師」、「PM」標籤的「角色」,而是背後那個擁有獨特天賦、情感、經驗與夢想的、完整的「人」。如同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內在都蘊藏著無窮的潛力與複雜性。

2.2. 創造連結的場域

承認每個人的獨特性,就意味著我們承認任何單一的視角都是不完整的。因此,組織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創造能讓這些「獨特宇宙」得以安全碰撞、互相交流的場域。這正是「連結力」的核心實踐。無論是「One Cafe」的非正式閒聊,還是「實踐社群」的專業探討,其目的都是為了讓這些獨特的知識與觀點得以流動、交織,從而湧現出單獨個體無法產生的「無限可能」。

2.3. 與五項修練的關係

這條原則是連結力 (RAPPORT) 的靈魂與哲學基礎。同時,要真正看見並尊重另一個「獨特的宇宙」,我們必須先放下自己的預設與標籤,這需要深刻的覺知力 (Awareness) 作為修練的起點。


3. 原則 7.發展多元化人力資本觀

3.1. 從「單一技能」到「多元資本」

這條原則,是前一條「尊重獨特」的必然延伸。傳統的人力資本觀,往往只關注與職位直接相關的「專業技能」。然而,一個敏捷組織認識到,人的價值是多元的。除了專業技能(人力資本),一個人在組織中的「社會資本」(建立連結、促進合作的能力)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關鍵。

3.2. 系統性地擁抱多元

發展多元化的人力資本觀,需要系統性的支持:

  • 高層倡導:領導者需要透過言行,持續倡導多元(背景、性別、觀點、技能)的價值。
  • 評量指標:在績效評估與晉升標準中,除了業務指標,也應納入如「跨團隊協作貢獻」、「指導他人」、「知識分享」等能夠體現社會資本價值的指標。
  • 公平機制:建立公平、透明的薪酬與晉升政策,確保每一個「獨特的宇宙」,都有機會在這片土壤上發光發熱。
3.3. 與五項修練的關係

這個原則是連結力 (RAPPORT) 在組織策略層面的體現,旨在有意識地建立「橋接型社會資本」。同時,擁抱多元的觀點與背景,能極大地拓寬組織的視野,從而顯著增強其通靈力 (Sensibility),使其能更敏銳地感知複雜的外部世界。


4. 原則 3. 促進組織共榮、共好系統思考之全局觀

4.1. 從「零和賽局」到「共榮生態」

如果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宇宙,那麼組織就是由這些宇宙所構成的星系。這條原則,是敏捷組織對「穀倉效應」的終極回應。它要求成員將視角從「我的部門」提升到「我們的組織」,從「我是否贏了」的零和思維,轉向「我們是否一起變得更好」的共好思維。

4.2. 培育系統思考的「覺知力」

這需要在組織中,有意識地培育覺知力,特別是看見系統全局的能力:

  • 鼓勵跨部門合作:透過設立跨職能團隊、跨部門專案,讓成員親身體驗「全局」的樣貌。
  • 促進資訊透明:建立讓組織關鍵資訊(如 OKR、財務狀況)高度透明的機制,讓每個人都能基於全局的視野來做判断。
  • 倡導共好精神:在文化上,公開表揚與獎勵那些「利他」、「補位」、「共創」的行為,讓「共好」成為一種高價值的組織精神。
4.3. 與五項修練的關係

這個原則是覺知力 (Awareness) 從個人層次,昇華到「系統覺知」的最高體現。要達成共榮共好,除了需要看見全局的覺知力,更需要強大的連結力 (RAPPORT) 作為基礎,來打破部門壁壘,並在遭遇衝擊時,展現出「同舟共濟」的韌適力 (Resilience & Adaptability)


5. 原則 4. 透明溝通,校準初衷與願景

5.1. 透明是信任與對齊的基礎

這條原則,是整個「內在修為」篇章的基礎設施。如果說「共好」是目標,「多元」是樣貌,「尊重個體」是信念,那麼「透明溝通」就是讓這一切得以實現的空氣與水。在一个資訊不透明的環境中,猜忌與謠言會滋生,信任與合作便無從談起。

5.2. 實踐意涵:雙向的、持續的對話

透明溝通,並非領導者單向的「佈達」,而是一場雙向的、持續的舞蹈:

  • 領導者清楚說明:領導者有責任,反覆地、清晰地溝通組織的「為何」(初衷)與「去向」(願景)。
  • 執行者保持好奇:執行者則有權利與責任,對初衷與願景保持好奇,透過提問來確保自己的理解與領導者對齊,並在實踐中,共同為願景的實現產出結果。
  • 建立自省節奏:組織需要建立「定期自省」的會議機制(如:季度回顧、策略校準會),讓這場關於初衷與願景的對話,得以持續地進行。
5.3. 與五項修練的關係

透明溝通是連結力 (RAPPORT) 得以實現的最基本實踐,它為信任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養分。而溝通的「內容」——也就是「初衷與願景」的校準——則同時需要向內探詢核心身份的覺知力 (Awareness),與向外感知市場變化的通靈力 (Sensibility),來確保其真實與與時俱進。


總結

總結來說,我們所探討的四項原則——「『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宇宙,互相交流將帶來無限可能』、『發展多元化人力資本觀』、『促進組織共榮、共好系統思考之全局觀』、『透明溝通,校準初衷與願景』」——共同構成了敏捷組織的「內在」。它們如同組織的「作業系統」與「文化軟體」,是所有外在敏捷實踐(The "Doing" Principles)得以順暢運行的根本前提。

我們可以看見,這四項原則,正是「五項修練」在文化層面的深刻體現。它們要求我們持續修練覺知力,以看見系統的全貌;運用連結力,去建立真實的關係與信任;並藉助通靈力,來確保我們的溝通與願景,始終與外部世界同頻。

最終,一個致力於修練這四項原則的組織,正在做的,遠不止是提升溝通效率或促進團隊合作。它是在有意識地培育一片肥沃的、以人為本的文化「土壤」。唯有在這片土壤之上,那些關於行動、當責與進化的果實,才得以真正地、健康地、可持續地生長出來。


上一篇
Day 25.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以「行動」爲前提 - 「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
下一篇
Day 27.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敏捷組織的行動原則」修練組織的「外在」
系列文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2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