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章節:韌適力(Resilience & Adaptability)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什麼是韌適力?

韌適力 結合兩個核心:  

  • 韌性(Resilience):吸收衝擊、維持核心功能、迅速恢復。  
  • 適應(Adaptability):在情勢改變時,調整結構、流程與策略,甚至重新定義成功。  

在組織語境中,它是 能夠面對機會、挑戰與衝擊,並在過程中不斷 調整成更合適的樣子

「史萊姆」

史萊姆,又稱鬼口水、slime 、鼻涕膠、水晶泥、拉伸泥,是一款由關華豆膠製造,以硼砂、白膠漿混合而成的果凍狀玩具,並於塑膠桶中包裝出售,為美泰兒公司於1976年冬季推出之產品。最簡易製造方法是用膠水加硼砂混合而成。

而這個看似簡單的玩具,正是我用來譬喻敏捷組織韌適力時,最喜歡的操作模型。

因為史萊姆具有黏性、彈性、延展性,根據與環境的變數會有不同的樣子。這些物理特性,完美地對應了組織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 黏性 → 商業黏著度:指的是組織對商業機會的敏銳度與「可逆黏附」能力——看到機會能在短時間內選擇性地黏上,快速驗證、擴張價值;當機會轉冷、條件惡化或與策略不再匹配時,能乾脆脫離、把資源抽回,不拖泥帶水、損失可控。
  • 彈性 (Elasticity)→ 組織回復力:組織彈性不只是「撐得住」(韌性 Resilience),也不只是「彈得回」(復原力 Recovery)。它指的是:在內外部挑戰與商業環境變化下,組織能快速變形仍維持功能,必要時回到更高層次的新常態的能力。

實務上,組織彈性體現為一個高速閉環。這個閉環,正是組織用來消化衝擊、達成「進化」的操作手冊, 它就是:
感知(Sense)→ 假設(Hypothesis)→ 實驗(Experiment)→ 學習(Learn)→ 固化(Formalize)

這個 SHELF 迴圈的敏捷度,就是組織的「彈力」。 它確保了每一次的「彈性」變形,都不只是彈回原狀,而是透過「固化 (Formalize)」這一步,讓組織得以沉澱學習,回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新常態」

心法:沒有固化,就沒有彈性;沒有感知,就只有碰巧。

  • 延展性→ 組織延展性(Organizational Extensibility):是指當出現明確的商業機會時,組織能快速改變自身形狀(結構、權責、流程、資源配置),以最低轉換成本達成目標;同時透過結構化防護,避免在形變過程中造成溝通中斷或信任破裂。

在我們 ARRAS 的文化掛毯中,韌適力 (Resilience & Adaptability) 正是那股賦予掛毯彈性生命力的**「綠色絲線」**。它確保了這幅掛毯在遭遇外部的拉扯與衝擊時,不會輕易撕裂,反而能透過「動態交聯網絡」(自我修復),在每一次的張力中,調整出更強韌、更美麗的紋理。


為什麼組織需要韌適力?

變動是常態,風暴終將來臨。缺乏韌適力的組織,在風暴中往往就「脆裂」了:遇變更就停擺、互相指責、決策遲滯、短期硬撐導致長期耗損。

具備韌適力的組織,則能將尼采的宣告活成現實。它能做到:先穩住基本功能(不死)、在限制中創造空間(調整)、並以學習穿越(把衝擊當成壓力測試,帶G走新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具體來說,一個具備韌適力的組織,將會收穫以下真實的好處:

  • 服務不中斷、信任不流失:對外展現穩定,對內創造安心。  
  • 從「耗損」轉為「淬鍊」:將壓力轉化為團隊的成長養分,使能力得以養成,越戰越勇。
  • 決策更果斷:因為擁有「穩住」的底氣,團隊反而能更果斷地「把能做的先做,把大事拆小做」。  
  • 文化更成熟:它允許並鼓勵團隊,在困難中依舊能說真話、主動求助與彼此協作。

韌適力的工程化準則「史萊姆的操作手冊」

史萊姆的智慧,不僅是隱喻,更是一套可以操作的工程準則。

  • 準則一:防脆裂(對應「乾縮/老化」)

    準則:設置容量緩衝 10–15%固定恢復窗,避免乾縮;任何變更前先評估是否落在可承載的「黏彈性區間」。  
    史萊姆智慧:「乾縮/老化 (Syneresis)」提醒我們,長期滿載無恢復窗,系統就像史萊姆變乾變硬、一下就裂。

  • 準則二:再塑形(對應「再水化」)

    準則:重大拉伸後,透過補能、反思、校準(再水化),外加短期降噪/凍結非核心(退火),恢復可塑性再推進。
    史萊姆智慧:「再水化 (Rehydration)」提醒我們,適時注入「水分」(休息、心理安全、校準對話)能恢復可塑性。

  • 準則三:黏度管理(對應「黏性」)

    準則:以界面契約、資訊透明、目標函數控制「有效黏度」——讓協作能流動、意圖能凝聚、決策阻力不過高。
    史萊姆智慧:「黏性 (Viscosity)」提醒我們,需要的是可控、可逆的「智慧黏著」,而非黏死一切的「僵化」。

  • 準則四:牽引速率控制(對應「剪切稀化」)

    準則:變革牽引速率需小步快跑,確保牽引速率 < 斷裂速率;以灰度釋出、短週期重排吸收不確定,降低斷鏈風險。  
    史萊姆智慧:「剪切稀化 (Shear Thinning)」提醒我們,史萊姆「慢拉能延展、快拉易斷」,變革的牽引需要控制速率與節拍。

  • 準則五:配方匹配(對應「添加物」)

    準則:依情勢調整「配方」:治理原則(決策權限、升級路徑)、工程控風險手段(Feature Toggle、Rollback)、人力機制(影子制度、輪值)與文化儀式(自省、Check-in),使系統手感與任務相匹配。
    史萊姆智慧:「添加物 (Additives)」提醒我們,沒有萬用配方。組織應以不同的「添加物」(治理、工具、文化),來調整「手感參數」,以對應不同情境。


韌適力成熟度模型

  • L0 脆弱:靠人撐,事件來就停。  
  • L1 初階:有零星備援,恢復慢、常英雄主義。  
  • L2 穩定:有 MVR、基本緩衝與固定自省。  
  • L3 機敏:節奏化恢復、情境演練、跨部門界面清晰,適應時延短。  
  • L4 自我調頻:結構會自我重組,策略轉向有紀律,文化鼓勵求助與補位。

結論:在風暴中強韌,在磨合中進化

總結來說,「韌適力」是敏捷組織在變動世界中,得以存續並繁榮的關鍵。

它不僅僅是在衝擊中「撐住」的被動防禦,更是如同「史萊姆」般,能夠主動「適應」環境、調整自身形態,並在每一次的變形與恢復中,變得更加強韌的「主動進化」。

這呼應了「台灣杉」的智慧——在艱辛痛苦的過程中,持續與環境磨合,最終演化出獨一無二的樣貌。一個真正具備韌適力的組織,它不害怕風暴,因為它深刻地相信尼采的智慧:

「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每一次的挑戰,都只是下一次進化與成長的邀請。


上一篇
覺知力(Awareness)
系列文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46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