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 AI 與自然語言開發大潮中,「SDD(Specification-Driven Development)」正逐漸嶄露頭角。這種開發模式不再讓工程師綁手綁腳於細節語法,而是透過「明確、可執行的規格描述」來驅動 AI 實作、驗證與重構。對於強調心流、創造節奏的 Vibe Coding 而言,SDD 很可能就是讓它落地的關鍵技術。
以 GitHub Spec Kit 為典型例子,開發者可用自然語言撰寫功能需求,AI 隨即生成規格文檔、測試案例與程式骨架。結果是:從「構思 → 編碼」的時程被極度壓縮,開發者能將心力專注於整體邏輯、用戶體驗與系統演化,而非被語法瑣事拖住。這正是 Vibe Coding 所追求的:讓創意與節奏主導,而不是迎合機器的限制。
本質上,SDD 不是要取代傳統開發,而是 改變我們的溝通語言。過去我們寫程式語言與機器對話;未來我們用規格語言與 AI 溝通。開發的基本單位將不再是 class 或 function,而是「意圖」與「行為」。當語義層當作首要維度,Vibe Coding 的價值才有可能真正展開。
SDD 在落地過程中仍有不少阻礙。規格撰寫品質至關重要:模糊或矛盾的規格會導致 AI 輸出難以預測。上下文一致性、模型理解偏差、演化中的版本控制,再加上 AI 本身的局限,都可能侵蝕最初的「節奏感」。若過度信賴 AI,開發者可能失去對系統邏輯的掌握,反而回到「被工具牽著走」的境地。
觀察 水球軟體學院 在其課程中強調 AI × BDD(行為驅動開發)與可執行規格的結合,我從中獲得不少啟發。
該學院主張:人類的核心工作在於「減少 AI 的自由發揮空間」,讓規格越嚴謹、自由度越低,AI 輸出的品質就越可靠。
他們利用 BDD 將自然語言需求轉成可執行規格,再交給 AI 自主開發、測試、修正、驗證的流程。
套進我自己的思考,我傾向認為:SDD 是 Vibe Coding 最具實踐性的未來方向。透過規格語言為橋樑,人與 AI 的協作能保持秩序與效率,也能確保開發者不失去主導權。Vibe Coding 不應是放任 AI 自由寫程式,而是人與 AI 在規範內舞動的共創節奏。未來的理想狀態,是你寫出意圖與邏輯骨架,AI 在可控邊界內補齊細節,你再用心優化整體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