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以為的「新科技」,其實很多都是五十年前的舊觀念。
這場由吳建樺董事長主講的《資訊安全威脅與防護》演講,以幽默而深刻的方式帶大家重回網路的起點——從 IBM 大型主機、同軸電纜、匯流排,到今日的雲端與生成式 AI。
他用一句話點出關鍵:「你現在用的手機,其實就是以前的終端機。」
老師開場就拿出早期的「王安電腦」照片,引出歷史的弧線——
世界從「中心化」的大型主機(Mainframe),走到「去中心化」的個人電腦(Open Era),如今又回到「再中心化」的雲端。
「你的 Gmail 檔案放哪裡?在上面啊,這不就是雲端?」
那句話全場會心一笑,也點出科技的輪迴:技術在演進,邏輯卻不變。
從影片傳輸到雲端上傳,老師用生活比喻解釋「封包交換」的原理。
他說:「資料會被大卸八塊,各走各的路,再在你電腦重組回來。」
並用古代驛站「換馬」的例子說明中繼站與電子衰減問題;還分享太陽能板系統因程式錯誤導致封包「loop」不停繞圈的真實案例。
科技不是魔法,而是解決塞車與衰減的巧思。
老師回憶當年 Windows 98 的「網路芳鄰」──
「好用,但危險。」
那時只要接在同一條線上,就能任意進入他人資料夾。
駭客橫行的年代促使網路架構轉向主從式驗證(Client–Server),帳密成為安全的第一道門。
但暴力破解、SHA-256、VPN、閘道器、防火牆……這些術語,老師都用故事化的方式讓同學秒懂:
「你忘了登出,別人就能用你的門牌號碼(IP)做壞事,結果被抓的還是你。」
「未來可能不用基地台,路燈就能傳訊號。」
老師舉例光波傳輸(Li-Fi),從教室燈一路延伸到校園、再到高速公路的路燈。
只要光線不中斷,訊號就能一路「亮」到高雄。
這種創新既具科幻感,也讓人反思:當無線電波飽和後,光能否成為下一個傳輸革命?
「你如果知道誰寫的程式,就能追責。」
老師提到,早期系統最大問題是「誰改的找不到」,於是才有區塊鏈概念的誕生。
他笑說:「老闆再也不能偷偷改紀錄,因為全世界都有副本,誰動過都會被發現。」
這不只是技術,而是一場「讓資料誠實、讓責任透明」的信任革命。
他強調,未來 AI 的訓練資料也要上鏈,以確保來源可追溯與倫理合規。
這句話巧妙地連結了生成式 AI 與區塊鏈的核心精神——可解釋、可驗證、可信任。
從封包的「拆解與重組」、到區塊鏈的「加密與追蹤」,老師提醒:
生成式 AI 其實延續著同一套網路思維——
資訊如何被切割、傳輸、驗證、重構,決定了 AI 的可信度與應用邊界。
他語重心長地說:「AI 不只是算力,更是信任工程。」
從早期的線材、交換器、風暴,到今日的模型與鏈上數據,這五十年的螺旋進化,終究都在回答同一個問題:
我們如何讓人與機器,在資訊的海洋中重新建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