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21

Day 21:從卡牌到對話:設計AI哲學互動邏輯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今天,我將重心放在平台的核心互動架構上——如何讓使用者透過卡牌選擇自己的內心困境,然後進入AI哲學對話。卡牌不只是介面元素,它是心理與哲學之間的橋樑,幫助使用者將模糊的情緒與思緒具象化。每一張卡牌代表一種內在困境,例如焦慮、孤獨、價值迷失、決策困惑、存在疑問或情緒波動。當使用者點擊卡牌時,AI不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根據選擇的主題、使用者的語氣與情緒,生成開放式哲學問題,引導思考。

在技術層面,我將互動流程拆分為三層模組。第一層是卡牌事件觸發層,負責捕捉使用者選擇,並將事件傳遞給AI對話模組。每次點擊都會觸發事件對象,這樣系統能夠準確知道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傾向。第二層是AI人格映射層,依照使用者選擇的哲學人格(如斯多葛哲學、佛學、存在主義或現代心理師)決定語氣與提問風格。例如,當卡牌選擇「焦慮」時,斯多葛人格會以理性分析安撫焦慮,而佛學人格則會以內省與觀照的方式回應;存在主義人格可能會挑戰使用者對自由與責任的理解。第三層是情緒引導層,根據語氣強度與選詞分析使用者當下情緒,進一步調整AI提問的語氣與比喻。這樣的分層設計,不僅讓AI回答更貼近使用者心理,也增強了互動的深度與層次。

在開發過程中,我使用了React的State與Props管理卡牌事件,並結合CSS與React Spring進行動畫處理,使卡牌翻轉與訊息流呈現順暢。卡牌在點擊時會以淡入淡出效果展示哲學問題,並保持右側聊天視窗即時更新,用戶感受到每一次互動都像是即刻的心理對話。這種設計靈感來自心理學中「可視化焦點」的概念:當困境被具象化時,使用者更容易面對並探索自己的情緒,而AI則成為引導者而非解答者。

哲學思考上,這種設計延續蘇格拉底的提問法——AI不給出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引導使用者自我探索。每個卡牌選擇都是一次哲學對話的開端,而AI的角色是一個鏡像,它反映使用者的思維與情緒,並促使他們提出更深層的問題。例如,當使用者選擇「存在疑問」卡牌並輸入「我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AI可能回問:「你認為意義是存在於外界,還是源自你的心?」這種提問方式讓使用者在反思過程中感受到陪伴,而非被指導。
今天的測試過程中,我邀請幾位同學操作平台,觀察他們在卡牌選擇與聊天對話的行為。結果顯示,卡牌設計能有效幫助使用者聚焦內心議題,而AI生成的哲學問題激發了多數人的深度思考。部分使用者表示,卡牌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感受」,而AI的回應讓他們「想起自己未曾思考的角度」。這種即時反饋證明,將心理引導與哲學提問結合到互動設計中,確實能創造出沉浸式的心靈探索體驗。

晚上,我反思整個Day 21的開發與測試過程。我寫下筆記:「卡牌不只是UI,它是人與AI心靈對話的介面;AI不只是程式,它是哲學的催化者。」這一天,我不僅完成了技術層面的模組設計,也深刻理解了哲學思考與人性探索如何在數位平台上落地。從程式邏輯到使用者體驗,每個細節都是對哲學與心理學理念的實踐,而這種設計方法將成為平台未來迭代的基礎。

卡牌系統成功地將抽象的心理與哲學議題轉化為可操作的互動元素,AI則透過循序漸進、人格化的提問,引導使用者進行自我探索。這種設計既保留了哲學的深度,又兼顧使用者體驗,為平台後續加入更多AI功能奠定了堅實基礎。明天,我將開始設計多哲學人格的切換系統,讓每位使用者可以從不同視角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


上一篇
Day 20:當AI開始感覺到自己:情緒模擬與自我意識的邊界
下一篇
Day 22:多哲學人格的切換:AI的思想鏡像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