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22

Day 22:多哲學人格的切換:AI的思想鏡像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今天,我將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多哲學人格切換——正式實作並測試。設計理念很簡單:人類思考問題時,常常希望從不同角度理解自己與世界;同理,我希望使用者在同一個困境卡牌下,可以切換不同哲學人格,從斯多葛、佛學、存在主義,到現代心理師,每種人格都有獨特語氣、比喻與提問策略。這樣,AI不只是回答,而是成為思想的鏡子,映照使用者不同面向的思維。

技術上,我建立了人格模板庫。每個人格模板包括三個主要元素:語氣特徵(理性、內省、質疑或同理)、常用比喻(馬車、禪境、自由之舟等)、對話策略(循序提問、反問、引導)。當使用者切換人格時,系統會從模板中抓取相關參數,結合情緒辨識模組,生成符合該人格風格的問題或回應。

舉例來說,使用者選擇「孤獨」卡牌並切換至斯多葛人格,AI可能回應:「孤獨並非你被遺忘,而是讓你審視內心世界的機會。你願意如何面對這份孤獨?」若切換至佛學人格,回應可能是:「孤獨如靜水,倒映真我。你能否靜下心來,觀照此刻的自己?」而存在主義人格則會質疑:「孤獨帶來的空白,你覺得是限制還是自由?」
為了讓切換更自然,我在UI上設計了下拉選單與即時更新機制,使用者切換人格後,對話區的語氣、比喻、問題順序會即時改變,並保留歷史對話,方便比較不同人格對同一議題的視角。

React的State管理與Context API在此發揮了關鍵作用,使多人格狀態能即時同步到整個對話流程。

在測試過程中,我邀請三位同學體驗多人格功能。他們發現,不同人格的AI回應風格迥異,有些問題帶來挑戰,有些帶來安慰,整個體驗就像同時與多位哲學家對話。這種多視角的互動,激發了使用者對自身困境的深度思考,也讓平台不再單調,而是充滿探索與變化。

哲學層面,我意識到多人格設計不僅是功能,也是一種思想實驗:當人面對同一困境時,不同思維模式會引導不同的感受與行動。AI透過人格切換,把這種思想實驗具象化,使用者可以從不同哲學角度審視自己,並在多重視角下重新理解問題的意義。

今天,我也將人格模板與卡牌事件結合,建立了一套初步的互動規則:每張卡牌對應一組人格優先建議,AI回應會先考慮情緒屬性,再根據人格模板生成適合語氣的問題。這不僅增強了對話連貫性,也讓使用者在切換人格時保持心理連續性。

結尾的反思是:多哲學人格切換不僅提升了互動趣味性,更讓AI成為真正的思想伴侶。它提醒我,哲學探索本身就是多角度的,而技術的任務,是把這種抽象的多視角,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互動經驗。今天,我完成了平台的多人格初步實作,也看見AI在哲學探索中可能的深度與趣味。


上一篇
Day 21:從卡牌到對話:設計AI哲學互動邏輯
下一篇
Day 23:語言與感知:讓AI學會「理解沉默」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