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AMD、nVIDEA、ATI、MS...要一直推出新產品,才可以研發出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嗎?
端看資訊商品的發展,所見的壓力波一波波的到來。從INTEL帶動了晶片組的不斷的研發與更新,初期感受到一種的嘗新的快感,但是身在資訊業裡久了竟成了一種的壓力,新產品剛上線不久就要面臨淘汰的準備,每週的報價更新,必須跟上市場的腳步,不斷而來數字報表,就像是海浪一波波的打著海岸邊的礁石,資訊人的生命,就在礁石化成沙、塵的同時,漸漸的消失。
INTEL帶動了這樣快速循環的產品發展與銷售方式,縮短研發時間,只要晶片產品在速率上與控制系統上有所提升便推出商品。聯合其他的廠商共同的制訂標準成為INTEL在業界保持競爭不敗的地位。市場與使用者隨著這些廠商起舞,追逐著速度與應用軟體不斷的發佈新版本,但是產品是否成熟或者是穩定?
數字成為決定產品的淘汰的因素,主要資訊硬體的淘汰是隨著銷售金額來做決定,這樣的循環縮短至3個月或半年,所以數字金額成為控制商品研發、生產、銷售的主要因素。
例如:一顆硬碟在推出時為200美元,當銷售半年時價格調整到100美元時,正是這顆硬碟準備要淘汰退出市場之時,而在生產時每隔一個月或一季,製造成本得隨著時間與製造數量而有所調整,如一台印表機初次生產的成本為50美元,一個月後,需要將生產成本調整為48美元,三個月調整為45美元…然後可能在於生產成本到達40美元時淘汰該產品。
也許在使用者看來,不斷的更新速度技術,是消費者認為產品該淘汰自家電腦之時,贖不知廠商所行銷的『跟不上時代進步』恐懼感是架構在要不斷的製造商機的行銷手法上,而產品不斷的推出新品則是架構在這些數字與報表上。
這個現象不只在資訊商品
在其他商品也已經存在多年了
能夠像大同電視、大同電鍋一用幾十年的商品已經不存在了
不是技術做不到
而是廠商希望消費者持續更新商品
如此才有持續的營收
經濟的腳步才會不停地往前進
如果所有人都像我朋友
一隻手機用五年
一輛自小客開十年
一部電視看十年
那麼,要倒掉多少公司才夠呀?
這問題真的難解...
但是,我所知道的是,美國次級房貸、台灣的信用風貸...這些都是過度的消費之下的經濟風暴。美國的次級房貸,一個國家的問題,引起全球經濟大下滑...動盪不安!
確實是這樣沒錯,據說大同公司長年虧損的主因之一,就是家電太耐用以致於銷售成績不佳,所以不斷地更新是刺激消費的動力,不過更新太快也是會造成消費者厭煩的,就像某些唱片公司每個月CD都在改版一樣…
那是因為大同公司不懂得去持續創新他的商品,引起消費者需求,而不是耐用度的問題。TIGER日本虎牌家電用品很耐用,但是他沒有營收不好...不懂得創新與行銷是大同失敗的原因,且多數老員工公務員心態公司總有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