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19 iT 邦幫忙鐵人賽

DAY 3
2

年輕時,好奇心是非常強烈。甚至到了飢渴的地步,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這個世界。

https://goo.gl/f4FwyU
那是一種迫切的需要,不是為了什麼。
而是想要去探索,想要去感受,不是要尋找一個答案。

在之前工作的C社和H社不乏經驗豐富,對這世界很了解有獨到見解的人。
那時候很好奇一位優秀前輩R君,年紀約40左右、單身、日文N1、常出國,軟體技術已經到了principal engineer的等級,但講話還是很客氣,是一個很溫文儒雅的同仁。

那時候會很好奇地,他是怎麼慢慢到那樣的能力與成熟的心態,可以面對40歲還沒有過離開他已經待十幾年的公司,這樣有自信的生活著。

我那時候還不知道什麼冰山理論,只是單純好奇。

我:「R前輩,要怎麼樣才可以在一間公司,慢慢技術越來越精進,職級持續爬升,屹立不搖。」

R君:「我也沒特別用什麼技巧,就是耐心吧。」

我:「為什麼你不會想要換工作呢? 」

R君:「也沒為什麼,就是覺得其他地方也沒有比這邊好,就一直看看看,就到現在了。」

我:「那日文怎麼練的? 」

R君:「喔,工作久了,自然會培養出第二專長…」

但怎麼問,你看的到的就是水面上的一點點。
可能技巧不好吧,或者是心態還沒調整正確。

這是進入冰山之前的好奇。
也就是說,你想要去了解,你會想要去追問。

而不是只是想要解決問題(解決一場同事的對話),想要糾正他們,改變他們。

軟體開發其實是以人為主軸的一種活動。

沒有去探求個體的內在世界,而是直接指派任務壓時程,就像緣木求魚一般,到最後很遺憾,問題終究沒有被解決。
主要是因為當我們身處於威脅「自我價值」的環境中時,我們會保持我們的「生存姿態」,而產生以下四種應對方式:

①指責: 指責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在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總是用否定、命令來溝通,並不是表達自己。

「這已經跟X team說了好幾次,要依照guideline去做,不要又創造新的不統一的style,之後會很難管理啦!」

②討好: 討好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得到他人的認同,總是唯唯諾諾,以「好」、「答應」來溝通,並不是表達自己,因為討好者擔心,一旦表達自己,就得不到他人重視、愛與價值。

「這件事情原本是S部門要做的,但之前其實並沒有這樣的部門協助我們也run的很順利,所以為了讓整件事情比較順利,我們應該也要cover一部份他們的工作,這是我們的責任。」
「您說的沒錯,我們應該接下他們的工作。反正多學一點東西是很棒的!」

③超理智(說教方式): 超理智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為了得到被認同,溝通時總是爭辯、說理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不是表達自己。

「這個問題當初是因為要符合B通路的需求,所以才有這樣的設計。目前若要修改成全通路的話,需要整個架構都翻掉,所需要時間至少一年,如果要應急的方式去上,也要先弄懂原本的架構,才能做小幅度的修改,這樣也至少需要半年…」

④打岔(不斷跳針岔題): 打岔的應對姿態,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在乎他人。為了面對壓力,溝通時不表達自己,而是用不溝通來溝通。

「那天問題是這樣的,一開始是因為A team那邊沒有打開config, 因此我們人員在測試環境無法測試,有向PM反映,但後來相對應的RD不在,所以我們測到問題後,也沒有人可以即時修正,所以這問題不能說怪我們,而且每次幾乎都是我們Q team加班最晚。」
「並不是怪你們Team的問題,而是想釐清這整個環節哪個SOP出了問題。你們知道config沒有開,找不到相對應的RD解決,讓怎麼會放行這個問題PASS? 這應該要被Highlight出來…」
「我還是再提醒,每次都是我們Q team加班最晚。」

(以上四種應對取自書籍《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這些對話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現實生活上,大家都知道,但沒有人去探究。

人類痛苦的源頭,其實就是自己欺騙自己。

很多人認為人的能力受限於天生註定的特質,也就是相信「天賦」。
這樣的人同時會相信,只要經驗夠多就會進步,而且只要有努力也就一定會進步。
但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指出天才是刻意練出來的,是透過有目標的練習達到的。

所以,請刻意練習「好奇」。

有目標的練習好奇。

I君:「原本想分頁的最前頁、最後頁、上一頁、下一頁,用四個onClick去做,但T君告訴我應該寫在一起,所以還在想怎麼把這四個合併在一起。」(事件)

我: 「我有點好奇原本四個onClick是怎麼寫的?」(關心與探索)

I君:「是每一個div bind一個onClick…」

我: 「所以是從parent傳進來的onClick? 還是本來就寫在children分頁元件裡面?」(探索與觀點)

I君:「我原本是想讓父層直接去拿子層的值,所以把onClick寫在子層,結果拿不到值,所以我想把onClick移到父層,但還不清楚怎麼從子層去呼叫…」

我: 「所以你是想從子層的onClick去呼叫父層的function,去把值傳給父層?」(確認觀點、渴望)

I君:「是,我是這個意思。但接下來修改也會把四個onClick合併成一個,用子層去呼叫父層把值回傳給父層。」

我: 「在T君還沒有跟你說之前,你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這一個問題?」(忍住,回逤時間再探索)

I君:「就是四個onClick寫到後來,父層拿不到值的時候。」

我: 「這樣問題卡住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壓力會很大嗎?」(感受)

I君:「…就知道自己不足,還需要再努力。」

我: 「卡住有瓶頸的時候,可以去詢問T君,詢問他是怎麼突破瓶頸的。我自己突破瓶頸的方式,就是找到以往學習某件事物成功的經驗,去找到類似的觀點,重新去看待目前學習的事物,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突破它。」(陳述方法,開始說教了,出局!)

這樣的對話的確很花時間,但所有事物的開端都是花時間的。
其中好奇是傾聽的重要元素。提出好奇的問題,而不是隨便亂提。

假設一個員工遭遇困難,主管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辦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員工到底卡在哪裡? 員工沒有被同理,可能不想表達,溝通就從此關閉了。

所以,對年輕人來說,直接說教是沒有用的。

就算年輕人肯聽肯講,但不夠深刻,聽了就忘了。

今天站會後,有個member提出一開始分析的很理想,後來做的時後才發現問題,跟自己想的不一樣,這樣子是正確的嗎? 是自己一開始想錯了哪裡嗎?

刻意練習強調邊做邊學,一開始的分析的確有可能會有錯,但不分析可以開始做的方向就會錯了,一開始分析的方向至少是對的,開始做會慢慢遇到問題,慢慢地理解到一些東西,這就是體驗學習的過程,理解的力量。

這比直接跟團隊成員講道理有用。

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刻意練習中所提到的「心智表徵」。
講白一點,心智表徵就是想辦法讓你正在刻意練習的事情,賦予意義,進而可以觸類旁通,加強短期記憶,使其成為永久的長期記憶。

就不會忘了。

總結一下,好奇的過程是先刻意的「先改變自己、再影響他人」的自我覺察,不要「解決問題」而是強調「模式改變」,著重在「體驗式」、「感受式」的方法去自我學習,或引導他人學習。

也就是說,先學會問問題,才敢說真的會帶人。


上一篇
初見冰山 – 停頓的力量
下一篇
超展開 – 深入冰山
系列文
30天利用教練式引導建立指導新人的SOP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