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練的功夫是每一項修練最具體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刻意練習」。Google的衝刺計畫也是需要練習。但初學者終究不習慣這樣的演練,我以前也是,所需要的是嚴格的自我要求,並持續專注,心無旁鶩。
「最近一直在做元件,都沒有時間學習React。」
「給你學習機會你應該把握。公司Hire你來不是來讓你學習的。別忘了,你是前端工程師。不是學生。」
「我會一直做這個元件嗎? 我什麼時候有機會進去大型專案?」
「講坦白,如果你連一個小元件都無法做到我的基本要求,我不會讓你進大型專案的。」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
一個小元件,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去構想它,去實作它? 一個小時,一週,一個月? 因人而異,但重點是心態,你根本沒有決心想要把它做好,把它做得漂亮,跟別人說這是我做的。
「請用成就證明給我看,甩我一巴掌。」
唯有在演練久了之後,這些修練會變得越來越自然,並能即時主動反應。到了這個階段,才能自發性的想到系統基模,而想要重建願景,看到自己行動真正的原因。才會說這是我做的。
因此修練背後的「原理」非常重要。
在IT鐵人賽的一開始,我就在我的hiring名單中,號召一群對於前端領域有興趣的職場新手們。告訴他們,我要辦一個月的免費React讀書會,有興趣的歡迎報名。原本只想要招收四、五個人,沒想到最後一口氣來了十二個人。我創了一個Line群組「React學習團」。
美好的事,總是只有發生在瞬間。
讀書會的第一天,我就直接說,前端JS/CSS/HTML全部都很重要,並把前端要學的技能圖show出,直接跟參與讀書會的新手們講,如果你們沒有決心想要學前端,今天就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如果你們在聽完今天介紹React的課程後,還想繼續的話,我非常歡迎;但如果你發現「喔,原來這就是前端」,不是你想要的,你隨時都可以登出。
果然,過了一週就少了2/3的人,剩下四、五隻小貓。
再一週,又少了兩個人。
於是我們有了「React深入學習團」。
大部分的人知道原理後,直接放棄演練。這是正確的,而不是演練到最後,才發現原理,沒有及早認清事實,更早發現自己其實沒有愛前端技術。
但原理與演練缺一不可,我們很容易以為只要了解一些原理,就代表自己已學成該項修練,誤把知識上的理解當成學習。這就是有人講了一口好程式,請他寫,卻寫出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程式碼。以為不用「演練」,只要掌握「知識」就是「學會」。
而是需要演練到最後一個層次,那就是掌握「精髓」。
最近天氣變好,加上體力也恢復了,就騎單車去淡水走走。對我來說,騎這一小段已經是不需要大腦去控制,完全透過潛意識去完成。這已部分掌握「精髓」,但從中還是有一小段,因為自行車道施工而必須繞路,而讓這段練習有了一點創新,有一點小成長。但騎行上很難在固定時間找到夥伴一同學習成長,因此只能進行個人的修練。
修練的精髓是指修練純熟的個人或群體,所自然體驗到的境界,很難用筆墨言語去形容。但修練到「精髓」的程度時,學習者的某些習性將發生巨大改變,並且使人的視野全然不同,產生強烈地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之體認。
拿精熟系統性思考為例。只要家庭或組織出現問題,除了會很自然地看出問題的起因是背後的系統結構,不是個人的錯誤或惡意之外,還能覺察系統基模,與此刻發生在我們內部和外部的事情,掌握生命中所創造的能量,從中細微地改變組織的心智模式。
Apple的Steve Jobs就是一個例子。賈伯斯並不是天生的簡報天才,他從1980年推出蘋果電腦以來,每一年都在精進自己的簡報內容和技巧。每一張簡報都是精密思慮後的作品,每一次演講都是費力「刻意練習」才有的演出結果。但大部分的人都只看到他風光的一面,成功推出ipod與iphone,卻不知道他掌握精髓到神的境界,是花了多少的苦心。
再一個例子。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在年少的時候,不懂隱忍,比較張狂,喜歡指點江山大出風頭,結果遭到一姓周的同學暗算,差點被殺。
司馬懿躬身反省,收藏鋒芒,夾著尾巴做人。沒想到,這一忍,就忍了一輩子。
晚年司馬懿誅殺曹氏家族中的曹爽時,說了一句話:「我揮劍只有一次,但我磨劍磨了十幾年。」
這就是「精髓」系統思考的最佳典範。
到目前為止我也都還沒到「精髓」,都還在追求那個感覺,達到自然體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