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3
6
自我挑戰組

持續 x 學習系列 第 3

持續的困難:北極星般的高層次動力怎麼來?

  • 分享至 

  • xImage
  •  

理論上來說,針對一個學習目標,如果持續不懈地採取行動,那麼遲早會到達目標。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0916/20129237FkcawGudG9.png

若事情就是如此充滿希望,這個世界上也有一堆雞湯文學在傳達「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那為什麼在過程中我們還是這麼容易想要放棄?

練習次數多 → 想放棄

直接用一句話概括問題的癥結是:「需要的練習次數,比一開始想像的次數還要多」。

每次練習後若沒有結果,就會面對「要繼續嗎?」的決策,此時若學習動力不夠清晰,就會暴露在「失望 → 放棄」的風險區裡。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0916/20129237TAi4Iwe9Qi.png

由於大部分珍貴的技能都不是一蹴可躋的,因此如何在「練習 → 沒結果 → 再次練習」的循環中鍛鍊出高續航力,絕對是自學者的頭號課題——這個課題的重要性遠高於天賦與才智。

雖然大多數人都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然而,在大多數的成功故事中,主角會因為一個極偉大的、具有超凡使命感的目標而展開學習之旅,偉大的使命感如閃耀的北極星一路護航,讓主角在低谷時刻重新爬起,演繹出振奮人心的勵志故事。

在平凡的人生中呢,絕大多數的學習只是起於一個平凡的開端,例如期待獲得尊重、期待有更優渥的生活、期待變得很厲害⋯⋯等等,就如同在上篇論述的「學習動力」,這類平凡的願望相當真實,卻沒有北極星的力量。因此在遭遇挫折時,我們必然會想要放棄。

如北極星般的高層次動力

William Damon 的【邁向目的之路】中,將這種如北極星般的高層次目標定位為「目的 Purpose」,在長期的追蹤研究之後,William 歸納出目的感成形的 12 個步驟:

  1. 和家庭成員之外的人有啟發性的對話
  2. 觀察有目的感的人如何工作
  3. 第一次獲得啟示的時刻:發現世界上某些很重要的事可以被修正或改進
  4. 第二次獲得啟示的時刻:我可以有所貢獻,並且造成一些改變
  5. 確認目的,並且展開行動去完成一些事情。
  6. 獲得支持
  7. 以起初和隨之發展出來的方式,更加努力地追求目的
  8. 獲得完成目的所需要的技能
  9. 更加的務實、有效率
  10. 樂觀和自信心的提升
  11. 長期投入在某個目的上
  12. 把在追求目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技能與人格優勢,轉換到人生其他領域

(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受到了很大的內心震撼,因為這 12 個步驟展示出來的旅程,和我年少時期曾以「興趣」為中心來思考生涯的觀點相當不一樣)

若將 William 提出的框架稍稍潤飾一下,提煉出貼近職場自學者的重點:

  • 決定成長方向時,需要盡量從「貢獻能力提高」、「改變現狀」等稍微有現實意義的角度切入
  • 需要留意會有一段「胡亂嘗試」的時期,然後才逐漸找到「務實」、「效率」的做法
  • 一段自學旅程帶來的所謂成功,不單純只是「學會某技能所以得到某結果」,在學習的過程中,若持續學習到達第 9. 階段以後,整個人的質感會有所改變,成為另一種境界的玩家。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0916/20129237H8mLKEx8jO.png

觀摩的重點:行為模式與觀看方式的差異

大多數人忽略了「觀摩」的重要性,因此要獨立一個段落來特別說明。

在我們經營線上課程的時候,我們雖然會和同學推廣「觀摩」的重要性,但事實上,有非常多的學習者會在觀摩其他同學繳交的作業以後,萌生想放棄的念頭。

這是因為在觀摩的時候,這些學生一直在測量別人的水準和自己水準的差距。

但觀摩真正的用意是找出「行為模式」和「觀看方式」的差異,從而擴大自己的視角。已經找到長效動力的人,他的行為模式和觀看方式,和混混噩噩的初心者有極為顯著的差異,如果只看「結果」而不去看「門道」,非常容易導致挫折感的緊速累加。

Reflection 與學習技術

由於大多數人在初始狀態的動力層次並不高,而旅程又會比我們想像得還要長,因此 reflection 的技術就顯得格外重要。

關於 reflection 後續會另闢專文說明。在此先簡單的定位:reflection 是「讓你跌倒了再爬起來」的神秘小力量,在學習過程中,逆風狀況多於順風狀況,因此每次不順利的時候,需要透過 reflection 來導出下一步行動。

另外,在學習的主戰場中,我們大多會開啟「專注模式」,全力專攻某項知識或技能,這個時候我們能注意到的範圍較窄,以學程式為例,同樣是讀一篇漫長的課文中,在專注模式中,你只會注意到語法關鍵字等等。

在告一段落、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大腦會切換到「發散模式」,在發散模式中,我們比較容易重新消化剛才不容易注意到的資訊,例如課文中也有提到的產業資訊、心法分享等等。在這種模式中進行 reflection,比較容易注意到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盲點,從而修正自己的學習模式,運用優化後的學習模式進行下一回合,因此才能愈學愈好。


上一篇
自學動力:為什麼要學
下一篇
學什麼:腦/手/心三大範疇
系列文
持續 x 學習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2 則留言

1
Rafeni
iT邦新手 5 級 ‧ 2020-09-16 22:43:40

看到 William 歸納的 12 個步驟差點以為是在做心理測驗...為什麼覺得全中 XD

1
Yenting
iT邦新手 5 級 ‧ 2020-09-17 10:50:46

看到觀摩那段的時候覺得應該要寫一篇「觀摩的方式」,但又覺得說不定以前寫過了.....XD

但觀摩真正的用意是找出「行為模式」和「觀看方式」的差異,從而擴大自己的視角。已經找到長效動力的人,他的行為模式和觀看方式,和混混噩噩的初心者有極為顯著的差異,如果只看「結果」而不去看「門道」,非常容易導致挫折感的緊速累加。

Ellen Lee iT邦新手 5 級 ‧ 2020-09-17 12:17:48 檢舉

我也覺得那段有點跑題 這就是鐵人賽的壓力XD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