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5
4
自我挑戰組

持續 x 學習系列 第 5

刀口上的學習:刻意練習

  • 分享至 

  • xImage
  •  

嗨!大家好,鐵人賽不知不覺進入第 5 天了,我得撐下去~

今天來聊聊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刻意練習 (deliberate practice)

為什麼要談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 Anders Ericsson 在 1990 年間定調,Ericsson 發現「『表現超級卓越』的人,他們的練習過程設計與『優秀』的人有顯著的不同」,而其中的差異被命名為「刻意練習」。

我個人認為「刻意練習」是有史以來最能表達「打破天才迷思」的概念,是對我個人而言相當有啟發性的概念,不過,我注意到許多同學在和自己精神喊話時雖然會偶爾說出「要刻意練習啊~」之類的話,但在為自己規劃後續行動時,卻沒有「刻意」的成份。

好像就是把「刻意練習」當成「重覆更多次一點」、「更努力一點」,或者頂多點出「要針對回饋來刻意加強」。

總之,從這些觀察中,我感覺「刻意練習」這四個字有某種流行度,但還是蠻值得好好澄清一番,今天就讓我再爬梳一下這四個字的重點概念,希望可以幫助到有緣的讀者。

刻意

「刻意練習」的重點在於「刻意 (deliberate)」兩個字。

「刻意」是指「先找出問題所在,然後針對性地練習這些有問題的地方」。

Ericsson 比較「頂尖卓越」的音樂學院生和「優秀」表現者之間的差異,發現在兩者都花全部時間來練習的情況下,「優秀」的學生習慣從頭到尾反覆練習,而「頂尖卓越」的人會把大量的時間投資在「最困難的其中幾個小節」。

再強調一次重點,普通練習是不斷重覆,而「刻意」的練習是針對最弱的環節加以訓練

舉個例子,如果你正在矯正自己的英文發音,你需要找出最困難發音正確的聲音,例如捲舌音,反覆地進行單音發聲,練到能正確發音為止,再逐漸訓練自己在說出一整句話時能正確發出捲舌音,然後再加速。

如果你正在學寫程式,而覺得自己邏輯不好,你可能要強迫自己有意識地使用流程圖理清邏輯的先後順序。

找出自己最弱的環節,針對那個環節設計一連串刻意的訓練,然後反覆執行到能正確無誤的操作,再逐漸拉高強度,確保自己能執行得更快、更準。

這種有針對性的練習,才是「刻意」。

知名的籃球教練 John Wooden 曾說過一句話:「練習就是對你正在進行的事情加以思考」。

「刻意練習」說穿了是一種非常有針對性、有策略性的學習模式。它不僅只是努力。

策略的有無,決定了練習的效率。為什麼有些人的學習效率就是比較好?也許是天賦,也許是他真的比較努力,但也許是他花了更多心思,為自己設計出有效的練習模式。

跨出舒適圈

以上澄清了刻意練習的核心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書藉或網路文章,會討論更多周邊技巧,例如目標設定、獲取回饋、發展心智表徵 (mental representations) 等等。

不過我認為「刻意練習」難以真正被落實的原因,是在於我們不太想跨出舒適圈的心魔。

這邊我單純分享我個人某次的輔導經歷。

在從事教育輔導工作時,我曾經非常密集地輔導幾位偏鄉弱勢高三學生準備升大學聯考,依第一次模擬考分數,需要提升約 120 分的聯考分數,才能擠進某個水平以上的大學科系。

偏鄉弱勢的學生普遍英文和數學能力較弱,因此一開始我們幾乎放棄英文和數學,全力專攻國文與社會科。

然而,在一連串密集訓練後,國文社會科大概進步到了一個「似乎很難在短期內有更多進展」的程度了,而離 120 分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進行各種題型分析之後,我還是覺得需要在數學和英文科目拿下一些分數,這兩個科目相比,英文的記憶性質較多,似乎又更容易針對考試來訓練。

花了很多力氣說服學生們安排時間固定讀英文之後,我又發現學生幾乎「只願意背單字」,而不願意練習做背單字以外的事情,因為背單字是相對簡單的事情。

但純考單字的題型其實在大考試卷中佔比很少,而短期內學生的單字量又無法衝高,研究來研究去,覺得反而在英文作文拿分的機率高於選擇題。

為了這件事,我們挑選出「4 個字母以內的常用英文單字」都整理出來,讓學生反覆練習使用超級簡單的單字來傳達一個完整句意。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說服過程,花費了好幾個月的工夫,最後擠出了一點點的分數,老實說,如果是我自己的考試,我早就放棄了,我常覺得,如果沒有整個輔導系統的支持(與逼迫),大概人們也會放棄吧。

在其他的輔導經驗中,我也注意到學生會傾向「重覆攻讀自己較有把握的科目」,理由是「連自己有信心的科目都失分就太可惜了」,而遲遲不去攻略自己較沒有自信的,但分數較有成長空間的科目。

其實不只是學生,我自己遇到學習瓶頸時也會有這類的逃避心情,希望能待在某個舒適圈裡,靠這個舒適圈裡「我已經學會」的技能來渡過難題,而遲遲不去攻略那些「我還不會」的事物。

我自己並不是意志力特別強固的人,這些與學生拔河、與自己拔河的經歷,讓我深刻的明白,我們這些平凡人是不可能靠「發誓要更努力」而達成任何改變的,刻意練習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有策略地針對弱點進攻的戰術,要針對弱點,最困難的還是面對。

因此,我個人的解決方法,是會涉法為自己號召一些類似正能量聚會,和有積極性格的朋友分享自己想逃避的心情,彼此分析各自需要刻意練習的重點,找出一些方法,並且互相鼓舞一番。

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克服之道,與你共勉之。

小結

今天最後有點發散了,結尾再聚焦一下重點:

  • 刻意練習的重點在「刻意」,需要找出最脆弱的環節,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流程,然後反覆執行到能正確無誤的操作或思考,再逐漸拉高強度,確保自己能執行得更快、更準。
  • 刻意練習雖然需要一些策略性思考與分析,但最難克服的是「不想跨出舒服圈」的心魔。
  • 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練習本質相似的事情、實則原地打轉,那麼注意,你該跨出舒適圈,為自己找出刻意練習的目標了。
  • 相比於「發誓要更努力」,建議和朋友進行有建議性的對話,運用刻意練習的概念,討論練習的策略,也許能較容易突破盲點。

Reference

談「練習」的書很多,不過和「刻意練習」最有關係的是同名書籍【刻意練習】,這本書直接就是 Anders Ericsson 的學術研究摘要。

其他像【完美練習】、【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也在推薦之列。

最後是傳奇教練 John Wooden 的【團隊,從傳球開始】。(書單已完全離題)


上一篇
學什麼:腦/手/心三大範疇
下一篇
Learning Cycle:目標-輸入-輸出-回饋-反思-下一步
系列文
持續 x 學習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1 則留言

0
Rafeni
iT邦新手 5 級 ‧ 2020-09-19 03:38:30

在其他的輔導經驗中,我也注意到學生會傾向「重覆攻讀自己較有把握的科目」,理由是「連自己有信心的科目都失分就太可惜了」,而遲遲不去攻略自己較沒有自信的,但分數較有成長空間的科目。

感覺是很有趣的議題~學生時期有分數的限制,所以對結果會有明確消長之分

但出社會後,不見得有明確的能力量化指標。當每個人的強項(或者是天賦)不同,即使已全心追求短板的補足、都還是可能無法做到出色,因此慢慢蠻多觀點在討論應該探索及發揮強項這件事

Ellen 會建議怎麼做呢?在刻意練習之前,會有什麼指標去評估這是不是值得投入的一場練習嗎~假設時間有限,應該把心力投注在哪裡呢?

Ellen Lee iT邦新手 5 級 ‧ 2020-09-19 21:56:29 檢舉

我覺得談論的範圍好像不太一樣,也許有機會我在文章裡應該界定得更清楚。
Rafeni 提的問題應該是對生涯發展規劃如何用優勢思維來思考,不過刻意練習範疇比較小,他是在已經明確在學某個技術的時候,例如練習拉小提琴、練習演講,如何提高練習效率。

如果要拉回更前面的「為什麼要學」,就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不過之前剛好有寫一篇「學習目標設定」,不太確定有沒有切題~

Rafeni iT邦新手 5 級 ‧ 2020-09-19 23:06:43 檢舉

/images/emoticon/emoticon32.gif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