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5
1
自我挑戰組

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系列 第 5

05/LinkedIn使用手冊(中)一起練習,讓連結數從5成長到500+

  • 分享至 

  • xImage
  •  

前一篇LinkedIn使用手冊(上) LinkedIn的定位與基本功能我們談到LinkedIn的基本功能,哪些人會在這個平台上找尋合作對象,以及如何打造自己的門面。這一篇我們來討論,如何建構自己的個人檔案,讓每一次的敲門磚都能好好地發揮效用。讓連結數快速成長,讓送出邀請的成功率提高。

LinkedIn與履歷的分別

同樣都是需要寫個人簡介、工作經歷與學歷。那這兩者的呈現重點為何?

大家可以去思考,LinkedIn被看見的場合,可以是在meetup、研討會跟其他人交流時,會跟其他同儕看到的時候。也可以是獵人頭、新創CTO在找人的時候,他們想找人來填補他們手上的職位。也因此,在LinkedIn的撰寫上。可以把目標放在,讓別人專注在你近三年的專業成就。如果有其他活動獎項、社群活動,也確定他們是在排序較前面的位置。

在這邊會特別提到活動獎項與社群活動,是因為在歐洲的求職,他們很常講求culture fit。假若你在台灣的時候,已經有一些有助於顯著你的團隊精神、志工奉獻、創新精神的活動紀錄,且這些活動可能是與國外團隊合作的經驗。這會讓他們放下心中的擔心。畢竟要從世界的另一編邀請你過來工作,對方也是會要擔心雇用人的成本。因此透過活動紀錄展現你對專業的熱忱也是一種讓對方會認真看待你的個人頁面的一件事情。

也因為LinkedIn是網頁、App當載具,比起紙本,你能夠陳述的方式,就不只是文字,也可以使用圖片、影片、個人網站讓別人更了解你的經歷。因此我會把呈現重點放在:吸引對方在看完簡介欄跟最新一份工作經驗,會願意按下訊息鈕與我聯繫。

而如果你在沒有人幫你轉介履歷的狀況下,直接從求職平台申請工作,履歷則是會被人資系統送進系統打分數的。有可能被人類看到以前,他就消失在系統的履歷海裡面了。舉例來說,你可以用以下這個網站來說。你是可以把自己的履歷,與你想要申請的工作相互比較,給你一個分數,讓你了解目前的履歷可能在人資系統(ATS)當中會被配對到幾分。

網站上傳介面:

評分結果:

而履歷也因為求職市場的不同,你可能會需要調整,像是在美國,盡量以一張A4寫完。在德國兩張A4也是蠻常見的,我自己大概會寫到1.5頁左右,盡量讓自己看起來是有經驗,但是又盡量不讓人資、未來的面試官看到文件字數的時候感到疲倦。因此我會把呈現重點放在:讓自己整份文件的陳述,從以前到現在的經驗是點跟點之間相通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面試一個資料科學家的位置,但是可能過去你只做過網站工程師,跟後端工程師,你就必須在履歷當中,陳述你在網站工程師的時候談需求累積的跨部門溝通技巧,後端工程師的時候累積的對資料處理的熟悉。再加上近期在閒暇時間做的一些資料科學的專案。

透過這樣的邏輯,加上使用關鍵字重新刻寫自己履歷,比起那些只有把工作職責寫下,卻沒有交代該職務的成就與現在求職的關聯性的履歷,你的履歷就更有機會在系統當中被留下。

LinkedIn 語言

LinkedIn提供可以多個語言的個人檔案,讓使用者可以有中文跟英文的版面各一,或是其他語言組合。在這邊建議,可以建立一個英文的頁面就好了,假如覺得自己的英文還不夠好,建立檔案的過程,會讓你被迫學習很多如何陳述過去經驗的文字。如果想要出國工作,一份英文的簡歷以及LinkedIn檔案是基本功,後面的人生還有工作面試、申請簽證、跟主管吵架、跟同事聊八卦等等各種事情的發生。所以,還是請果斷寫英文吧。

讓連結數從5成長到500+

在前一篇曾經提到,連結數越高,越可能出現在別人的搜尋裡面。原因是什麼呢?LinkedIn在使用者的搜尋欄裡的條件篩選,可以選擇你要看的結果是1度連結(你已接受邀請或他們已接受你的邀請,因此你們能夠直接相互聯繫)、2度連結(與你的1度連結建立聯繫的人。你可以透過郵件或發送邀請的簡介區塊與他們聯繫)或是3度連結(與你的2度連結建立聯繫的人,也就是你的聯絡人的聯絡人的聯絡人。你也可以透過郵件或發送邀請的簡介區塊與他們聯繫,)。

如果你是LinkedIn的免費使用者,你在搜尋結果只能看見1度連結和2度連結的個人檔案。如果是付費用者,則可以看1度連結、2度連結和3度連結的個人檔案。也因此若是你的連結數多,自然也容易落在別人的三度連結搜尋結果裡。

接下來,我把LinkedIn連結數的成長練習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目標人數:0-100

邀請對象:同系同學或學長姐,學校老師,同領域的老師跟同學
寫作目標:

這一段可以專注在:學校、學校修課、論文出版、比賽成果(如果跟技術相關)。這一階段是屬於熱身練習,把自己過去的在學校的經驗整理到LinkedIn上,目的是為了要熟悉操作,且學習怎麼陳述過去跟同學一起合作的專案、作業,可以請比較好的朋友幫忙看過這部分的內容,並且請他們給予你建議。如果過去有比較強的能力,也可以請同學相互推薦,甚至請老師幫忙寫推薦也可以。

讓大家知道你開始更新LinkedIn了,並且因為都是同系、同領域,大家有相同的經歷可以請他們給反饋。

第二個階段
目標人數:100-250

邀請對象:社群朋友,研討會講者,其他城市的社群朋友與研討會講者也包含在內
寫作目標:

第一階段的人脈可能是建立在舊情,但這一階段請嘗試將自己往學校以外的生活圈邁進。將自己與未來想求職的位置加上你與它的連結。例如加上個人簡介(在個人頁面按下圖紅圈處編輯),陳述自己這兩年的經驗,以及最近在做的嘗試,以及未來目標。加上side project,以及過去工作經驗,讓同領域的人見到這個頁面的時候,可以透過這些經驗,知道你們可以一起聊的技術,也大概會知道近期要做的專案,進而有更多的共同話題與建立連結。

在這邊也會建議大家主動向該領域的社群領袖、研討會講者提出連結申請。LinkedIn本身的定位即是專業領域的社群網站,社群領袖與研討會講者自然會想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群眾,然而對方也是會針對你的檔案,來決定是否要接受你的邀請。這時候就能夠挑戰,自己在陳述專案的文字上,是否能夠讓同業的人理解你的專業技能所帶來的影響力,並且頁面看起來不能像是詐騙,盡量要有描述、影音、外部連結去支持自己的經驗。

第三個階段
目標人數:250-500

邀請對象:同產業但是不同位置的,可能會是合作夥伴的部門,recruiter
寫作目標:

跟前兩個階段不同的是,嘗試把自己專業領域的陳述,嘗試用更淺顯易懂的文字陳述,讓不是你這個專業的人資、recruiter能看懂。讓同產業的其他職位的夥伴能懂,也讓這些人會期待在未來與你合作,這就可能是會在未來幫助你轉履歷的對象之一。

為什麼我會把主動連結recruiter放在第三個階段,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他們大部分都把時間花在比較資深且可能更符合該職缺的人選上。如果沒有經過第一跟第二階段的經營,你的檔案可能被他們點擊看到,但卻不會有興趣對你了解更多。沒有把過去的經驗描述仔細,這也同時表示這位候選人沒有花足夠的努力要讓其他人看懂他/她的經驗。

在這每一個階段,其實都應該要反覆去修改個人簡介的部分,呼應前面所提到的:吸引對方在看完簡介欄跟最新一份工作經驗,會願意按下訊息鈕與我聯繫。

補充兩點細節

所謂惡魔藏在細節裡,這兩點也請花時間做確認:

1. 如果想跨海求職,將地點設定在你的目標城市

根據LinkedIn的搜尋功能,基本上同地區、國家的人是會被排在比較高的優先次序。因此如果你在台北想跨海求職,請把地點從台北改到你想去工作的城市。

如果不知道郵遞區號要怎麼寫,最簡單的方式,那就寫該地區的火車站郵遞區號吧。台北就寫台北火車站,柏林就寫柏林火車站。因為你的地點不在範圍裡,recruiter或是你的未來老闆,也會搜尋不到你的檔案。

2. 將自己的網址加上客製化

如果你看自己的profile url還是https://linkedin/in/blablabla-23948923094234 這種很像亂碼的結尾。請花一點時間做修正成:LinkedIn.com/in/WillSmith 或是 LinkedIn.com/in/WSmith 的方式,讓自己的url看起來就是一個很正式的名片。

這個小小的技巧會讓你瞬間完勝一堆LinkedIn菜鳥,看起來專業度提升很多。

如何有效提升邀請成功率

1.送出邀請時,必寫上邀請的留言

當你在送出邀請的時候,對方可能是你過去認識的人,也可能是你沒有講過話的業界前輩。如果你能在按出邀請鈕之後,填寫add a note的部分,簡單陳述一下對方的哪件事情特別鼓勵到你,你在哪裡找到他的連結等等的文字,都有助於你的邀請更容易被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功能只有在個人頁面送出邀請時會觸發。如果你在其他頁面,例如推薦聯絡人等縮圖區塊,按下邀請紐,就不會有這個視窗跳出。

2.在活動當天、或隔天加活動講者

另一個放在最後提的,則是個人嘗試過成功率相對高的邀請方式。

有一次行程衝突無法到場聽一場研討會,但是我仍然對該研討會的主題相當有興趣。因此我還是對當天該場次的講者寄出了邀請,並表示雖然我沒有到場,但是還是很希望可以跟對方保持聯繫。後來對方也接受了我的邀請。

於是我回過頭來想,每一次自己在講meetup或是conference的時候,如果當天有看見新的邀請,我都是下意識認為,是該場活動曝光帶來的邀請。如果是相同背景或是產業,且認真經營帳號的,我幾乎都會接受對方的連結邀請。

後來我就做了一場實驗,對一場自己沒有參加過的研討會,在活動當天對出席講者發出連結邀請。第一天大約有40%的講者接受了邀請,後來兩週,來自該研討會的講者大概又有20%-30%按下接受邀請。成功率超過60%。

總結

今天的部分就先到這,相信今天的內容已經擠滿大家的腦袋記憶區了。希望大家已經能夠稍微區分LinkedIn與履歷的撰寫重點、知道如何切分讓連結數從5成長到500+的階段性任務、以及如何有效提升邀請成功率。

歡迎大家訂閱專欄,
對於這個主題如果有更多的想法,
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
也歡迎在這個google問卷提問:https://forms.gle/aZPXa3ipTdi8HaLY8
或是拜訪不定期更新的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ymiachang.tw

我們明天見:)


上一篇
04/LinkedIn使用手冊(上) LinkedIn的定位與基本功能
下一篇
06/LinkedIn使用手冊(下)開箱:LinkedIn Premium有物超所值嗎?
系列文
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1 則留言

0
harry xie
iT邦研究生 1 級 ‧ 2020-09-20 10:29:46

感謝分享~

Hello Harry,
感謝回覆,希望能幫上你喔。如果有其他問題歡迎在留言在這。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