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12
3
自我挑戰組

持續 x 學習系列 第 12

描述、提問與解讀

  • 分享至 

  • xImage
  •  

關於 reflection 的中段到底要做什麼,苦惱了很久應該怎麼呈現。這一段我覺得很難,今天不好意思說要分享什麼,最後決定整理一個案例,當成拋磚引玉。

原本想整理 2 個案例,但最後考慮到種種原因,只挑了其中 1 個。

以下的案例,我保留了最初版本的跳躍思維——雖然有 ORID 四層結構,但實際進行時,沒有那麼結構化。最後選擇這個案例的理由,是因為過程比較詳細,有示範性質。

案例前半段

============================

關注點

一個本來覺得很難的事情,真的沉住氣去做之後,其實也就一點一滴做完了,沒有那麼難

Objective

  • 種種原因下,我需要檢查另一位伙伴的程式碼完成度,其中有 50 幾個測試案例,感覺好像需要檢查有沒有符合規格,但我對測試不太熟,遲遲不敢開箱,拖到最後一天才處理
  • 前幾個小時都在東看西看,主要是想找一些教學說明,讓自己對測試更了解一點,花了快 5 個小時,看來看去都不知道在看什麼
  • 最後有點放棄了,最後直接看程式碼,清點一下每個函式在做什麼,然後就這樣吧
  • 真的一行行去讀程式碼的時候,反而冷靜下來了,因為其實一行一行讀的時候能知道每一行在做什麼
  • 最後的確抓出了近 10 個案例需要調整邏輯,也有一些規格漏掉了

Reflective

  • 覺得自己蠻扯的,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踏踏實實看細節呢,前面 5 小時真的沒在幹嘛
  • 雖然度過這個挑戰覺得鬆了一口氣,但中間焦慮了太久,最後有種僥幸飛過的感覺

============================

中場討論

  • 這份案例的描述算是比一般水準詳細。大部分人習慣直接寫感想,不太花時間整理事情的先後順序。
  • 其實案例發展到這邊,也算是可以直接下結論了。如果是你,你覺得要下什麼結論?
  • 接下來讓我們繼續看第 3 段,第 3 段等於又重新回顧了一次狀況,深化了最後的結論。

案例後半段

============================

Interpretive:

  • 中間我有一度覺得「這件事太困難了不應該交給我」,很想要閉著眼睛交件,但最後抓出了 10 個 bug,事實上真的需要檢查的
  • → 是否我一開始並沒有這麼明確地意識到「我必須去檢查」,才會一直浮在空中
  • 前面浪費的 5 個小時,究竟在做什麼?→ 我假設了自己需要「先學會什麼」才能去看程式碼,總之就不想直接去看程式碼
  • 其實如果只有 2 支函式,我應該就會直接看程式碼
    • → 50 幾個函式造成了某種壓力,導致不想直接去看,才會在官網裡東看西看,想找個「套路」
    • → 認真回想起來,我最後其實不想看了,只是覺得第二天遇到伙伴要有個交代,至少要知道他寫了什麼,沒想到這個動作才是真正讓我自己「進入狀況」
    • → 看幾支函式之後,很快地就抓到了第一個 bug,在那個時候,才真正確定「事情就應該這麼做」,因此冷靜下來
    • → 「踏實」也許就是這種感覺,直接去做必須做的事情
  • 事後回頭看,沒有這麼難,測試檔很容易就讀弄了,但當我不直接直接一個字一個字看的時候,實際上只是眼睛掃過各種文件,看看有沒有熟悉的關鍵字而己,腦子沒有動起來

Decisional:

  • 記住這次的過程,真正的理解是在「直接摸第一手材料」時產生的
  • 如果份量太大,需要拆出一小塊,先仔細研究,再決定下一輪行動
  • 不要假設程式比較好的人寫出來的程式就是對的,別忘了最後抓出 10 幾個 bug,好好對照規格就能檢查出來,你不需要真的會寫測試就能對照出來

============================

小結

在這個案例中,第 3. 段的有無,影響到了最後結論的聚焦程度,最後有一些明確的「心得」。

第三段 Interpretive 的目標是「挖掘洞見」或者「轉化昇華」,以下有一串參考提問集:

  • 從之前的敘述中,你的第一個體會是什麼?
  • 這個體會是怎麼跑出來的?如有需要,請試著補充之前描述時遺漏的細節。
  • 加入這些細節之後,再回頭看一下,是否還有其他的體會?是否這件事可以有其他的解讀?
  • 再回頭看一次,你的感受仍然和當初描述的一樣嗎?有沒有新的感受或其他的發現?
  • 再綜合歸納一次,整個事情最後的 takeaway 是什麼?
  • ⋯⋯

這串提問你不需要真的一題題回答,主要運用這些提問方向進行推敲,看看有沒有新的體會,若有,就寫下來,推敲 2~3 次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思考專業技術問題,也可以保持類似的自問自答的精神,持續問自己「是否真的是這樣」?

一件事情的解讀方式有千百萬種,所以一開始練習時,不需要太在乎 Interpretive 的品質,把思路描述詳細,比較是首要任務,所以建議盡可能還是寫下來,可以檢查自己的邏輯跳躍,或者當自己一直卡在同一個角度,能夠喊停。

以上。今天先討論到這邊。整理了一個拋磚引玉的案例,不知道旁觀者讀起來是否只會覺得像一串 murmur,總之,期待你展開自己的練習。


上一篇
回顧起手式:關注你的位移 (A->B)
下一篇
學習社群、教練與搭擋
系列文
持續 x 學習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