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一下學習社群、學習教練與學習搭擋。「學習社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們也愈來愈意識到「學習教練」的重要性,除了聊聊前兩者,本文會特別建議同學們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搭擋」。
你學習的領域決定了你有哪些學習社群可以挑選,所以社群這件事主要就是看你要不要跳進去,把自己看做是社群的一份子,關注社群的訊息,主動傳播社群文化,進一步成為貢獻者等等。
從「學習成效」的角度切入,社群其實可以給予你超越「交朋友」以外的價值。
當你認同自己屬於某個社群時,你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社群文化/思維模式對你的影響,這會讓你更容易掌握到「重點何在」,你會更容易吸收到「表面知識」以外的深層內涵。
這件事其實蠻重要的,因為調整思維模式比獲取知識困難,社群可以提供給你某種沉浸式學習的效果。
這邊是單就「學習成效」來討論,參與社群的好處還有很多,包括交朋友、獲取最前沿的知識、找到可觀摩的榜樣等等。
無論打算在「社群活動」上花費多少時間,當你開始學習某件事情以後,建議你瞭解一下該領域的相關社群,並且將自己視為某些社群的一份子。
「教練 (coach)」是協助學習者 (coachee) 達成目標的人,通常教練會對該領域的內涵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不過教練這個角色更專注於「訓練的技術」。
不管實際的職稱是什麼,第一線直接與學習者互動的人員,都具有「教練」的角色扮演。
教練和老師的功能不能混為一談(雖然常常是一個人身兼兩種身份),老師是傳遞學習內容的人,教練是協助你達成目標的人。老師不一定需要觀察你的學習過程,但教練一定需要觀察你的學習過程。在很多教學單位裡通常是直接由老師來提供類似教練的功能,但這兩件事屬於不同的專業。
教練通常會採用不同的策略來涉法讓你做到原本你不敢/不會/不知道要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幫助你發揮出潛能。
我們應該常在各種勵志電影裡看到「教練」對學習者的影響,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教練」的存在必然會提升你的學習效率。
以下是 ALPHA Camp 為學習教練定義的四大支柱:
有一些教學組織會直接設計「教練」的角色,但不一定所有扮演教練角色的人的職稱都叫做「教練」。你不需要拘泥職稱,總之,會觀察你的學習過程,並且給予建議的人,就是你的教練。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教練與學習者」是一種特殊的關係,這個關係需要得到雙向的承認。因為教練給予的回饋是非常個人化的,如果你心中沒有承認這個關係,你不一定有能力消化回饋,甚至可能會製造沒有意義的衝突。
我看過某些較嚴格的組織需要先簽定教練合約,才會展開個人指導。不過大部分的人不會真正聘雇一名職業教練來照顧自己的學習,無論你擁有的是明確的契約教練,或者僅是某個熱心的朋友,若你想要獲得「教練」帶來的實質好處,需要注意以下原則:
教練是一種專業資源,而且算是稀缺的資源,需要有一些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獲取到這種資源,例如說,你可能要代表社群去爭取某個榮譽,因此在這段特殊期間,你才能因為某個任務獲得特殊指導。
除非是你自己花錢雇來的,不然,「教練」通常會伴隨著「任務」一起出現,若有這類機會請多多爭取。
教練雖然很有幫助,但你不一定會有教練。務實來說,我建議學習者可以考慮幫自己尋找「學習搭擋」。
其實很多人都會組織讀書會,或者同學之間比較熟的常常湊在一起聊心得,所以學習搭擋這件事沒啥特別的。
不過據我觀察,會去主動發起讀書會,或常常揪人分享心得的同學,多半有比較高的自覺,會願意花費心力組織這類行動。這種人佔少數。
所以我這邊還是介紹一下「學習搭擋」的好處與功能,算是鼓吹這個文化,也建議大家刻意去做。
學習搭擋最重要的功能是:彼此互相觀察彼此學習的過程,彼此扮演彼此的教練(因此,也需要某種形式的雙向承認)。
你需要從「正在和你攻略同一個目標、處於類似階段」的同儕中尋找,也就是所謂的「同班同學」。
自學環境中不一定有「班級」這種東西,所以需要去社群裡找,也可以請人介紹,不過你不太可能和一個你不認識的人進入「搭擋」關係,一個簡單的技巧是先發動小型讀書會,把人聚起來,然後從讀書會裡篩選合拍的人。
合拍很重要,但不要被情感因素影響了,策略上來說,你需要盡量找和自己水平比較接近的,只要能彼此溝通就好。
對自己的目標愈看重的人,會愈重視搭擋之後帶來的學習成效。這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如果學習能力太懸殊的話,就會變成小老師的關係,這樣不符合「雙向」的原則,關係無法長久,不過水平這回事很難說破,這裡考驗大家自知之明的智慧。
雖然說大部分的班級裡都會有一些自然發生的搭擋關係,屬於人際關係的延伸,比較是依附人際關係來的,這種關係並不穩定。
這邊既然說要彼此扮演彼此的教練,那就盡量不要曖昧不清,雙方要講清楚,在某個期間內,啟動搭擋關係。
實際動作有:
大家並不是專業的教練,因此不需要太刻意的激勵或指導,隨興發揮就好,只需要專注區分行得通/行不通的模式,並且一起定義目標就好。只需要專注在這兩點上,就可以發揮超越想像的價值。
人際關係可以長長久久,但搭擋關係需要有結束。應該一開始就講好。
和教練關係一樣,搭擋關係應該也會伴隨著某個「任務」,如果正在參加同一個課程,就可以用課程的進度來切割。
如果沒有外部結構的話,可以單純講好一個時間,例如 1~3 個月。
講好時間之後,無論你是否喜歡你們的化學變化,就盡量執行完畢。
搭擋不需要是一對一關係,3 個人也是很好的結構,但建議不要超過 4 個人,4 人以上的話,不如以 2 或 3 人為單位拆開,週期結束之後再交換搭檔。
為自己尋找到適合的學習搭擋,並不簡單,但也沒有真的很難。
若你想試試看的話,你可以把這篇文章丟給你的目標搭擋,看看對方是否有善意的回應。
但也不需要強求,這些策略性的資源,都需要參與者高度看重自己的學習目標。
每個人都想要有好的成效,但如果對目標不夠認真,就很難認真去執行能提高成效的策略。
祝福你能為自己找到學習搭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