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19
3

不管對自然災害預測是否準確,每記錄下來災前和災後的數據,都是極具參考的重要資訊,當然這些數據有些是很規律的,有些卻是不規律的,例如颱風生成是很規律的,海溫高、濕度高、大氣溫度降低和低壓環流擾動,這些因素只要有S.O.P,都可以先期追蹤到「異相」,也就是常會有掌管氣象學的機構,開著飛機到雲端或海中央去偵測,就會拍到很多壯麗的自然奇觀,不只漂亮,還可以當成第一手的氣象資料,上述都是很規律,但是不規律就是在生成後路線的預測,光這點就會搞得雞飛狗跳,即便是有高科技衛星捕捉,但祂就是會有意無意中來個大逆轉。
Yes

不論未來是否有AI氣象感測裝置,抑或者氣象衛星再升級,其實人是可以不靠儀器就得知氣候好壞,這問務農的農夫是很精準的,觀雲、感風、聞氣、看露水,這不需什麼高深的學問,與大自然接觸多了,敏感度就會高,下雨前夕會聞到一股濕氣味道,而且雲會呈現不同顏色,風也會變大,這些經驗是很初級,但卻不曾失準過,如果要大數據資料庫變的更靈敏,必須將民間各業的經驗納入,這才是周全的作法,例如在氣象裝置上運用電子鼻或電子耳也並非不可能的事。
Yes

最後提一個古早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戰的「孔明借東風」橋段,有人說這是神話,但經過科學家實地的探查,就對諸葛孔明感到欽佩,原因在於諸葛孔明有逐日、逐月、逐年的紀錄天氣變化,也實地去探測水文,也就是除了季節水流高低之外,連同季節的水溫都記錄下來,早期能勤奮到這種程度,簡直堪比AI,一般歷史把他形塑成「料事如神」,其實他的「神」是情報做足,再巧妙利用計謀而戰勝對手,可以說古早的軍師沒那麼好當,除了是戰略家外,還要兼做地理學家、地質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工程學家、水文學家等多功能,如果未來AI也能如此,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也可有效預防。
Yes


上一篇
人定勝天?還是AI勝天?
下一篇
魔球大數據與AI感測訓練機
系列文
文明的進程:人溝通、機器溝通到神溝通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