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群想做一樣事情的人,聚在了一起,常常一起研究同一件事情。所以成為了社團。
這個過程,這一群人是很有凝聚力,很有向心力,研究的同一件事情,也不會給彼此壓力,因為只是彼此的興趣,並沒有什麼責任,很自由自在的,相對的也許這樣一群人的消失,只會因為其中兩個開始談戀愛,然後分手就消失了。
一個團隊,要無中生有的創立,要凝聚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創立設團,通常都是為了一件共同的事情、興趣而凝聚一群人
除了對「事情」的研究是不是夠深入,深入到需要創立社團來互相分享訊息。或共同負擔課程老師的費用,還是有其它的東西,需要共同面對。這時才需要組織的建立,文件的溝通形式。
學校社團最一開始,就像是這樣。最早需要的文件溝通形式,主要也是面對學校而已。頂多為了拉贊助,要有「給學校的那一份企劃書」。
身為主管機關的學校,在管理社團都會以書面的形式決定該社團的表現。而社團本身若剛創立,往往會有「文件產生器」的衝擊「我是來研究 XXX 的,又不是來做文件的」這樣的聲浪就會產生。
好不容易渡過了第一波創社期,要找人接替,永續社團的生命時。
就來到第二個必然遇到的考驗: 制度化
會有招生,必定是先有社團,才有人。與創立社團的情況完全不同。
創立社團是先有人,才有社團,而且是一群人組成的很強的團體,才會形成社團。
這樣很強的團體往往遇到畢業之後就散去了。(再強都一樣)但是他們會遇到「招生」的陌生難題,有時就是像交朋友一樣,一個拉一個。久了之後,才會想到「哦~可以辦迎新聚會,然後讓新手可以快速進入狀況」
這裡還有一個難題,就是創社的人,通常研究這件事幾年了,若是大學,也許會超過四年。但是新生進來,才剛開始學,等他畢業也才四年。社團的平均技術強度會往下掉,不過這也不是什麼毀天滅地的事。
建立一套規則,讓大家透過規則可以知道現在能做什麼。
而不是像創社初期一樣,也許好朋友們可以常聚會,你我就是我的生活重心,社團聚會就是生活重要的一部份。
若是第二屆開始,也許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要留住剛接觸的人,要讓這些人有興趣會想自己主動花時間投入研究、練習,這些都有非常多的技巧可以學習,而這些和原本要研究的主題是完全不相關的。
社團要永續生命,就要有續命的技巧,就要想著這些過程要建立一套制度。
也許不會在第二屆瞬間完成,但是社團要從「高度人治」,漸漸轉向「制度治」,這是一個演化過程
也是一種導入 Design Pattern 的過程。
目前的設計,我把 mentor 在 camp 的比重調整得較低。讓某一些工作可以由學長姐來取代 mentor。而 mentor 無法取代的部份,並不是參與問題的討論,也不是幫學員們 code review 而是告訴各別的學員,你現在學這個,適合嗎?
接下來的幾篇,會介紹 web camp KATA 的演化,但是在這之前,請先回過頭看一下,我當學員時 web camp 的 KATA 長什麼樣子?而你若有什麼 KATA 改變的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