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冰山理論,今天接著談「焦點討論法 | ORID」,並在後半延伸至引導學(Faciliatation)。
ORID 是一個清楚、簡潔且自然的脈絡,它可以幫助自己整理思考的過程。
作為例子,我以「我」為出發點,來對應 ORID 的每一個項目:
正如上面的說文解字一般,你發現了什麼?ORID 每一個項目都可以是一句話、一段描述,把他們串接起來會形成一種表達,出現在你的日常對話當中,也出現在思考當中。而焦點討論法正是基於這 4 個步驟所進行的引導討論。
讓我們看個軟體開發的範例:
咦?剛才這段程式還是好的啊,現在怎麼壞了呢?
真是莫名其妙,每次都這樣壞還得了,
這會影響到我的產出,我該做點什麼來預防,
啊!來寫個測試吧
嗯… 好,身為一位寫測試推崇者想出這個範例應該不過分。
ORID 提供我們整理、發想、探討的一整套過程,假若在溝通中你發現少了什麼,可以提出問題來取得更多的線索,自己在表達時也可以依此邏輯確認是否有充分的說明。
延續範例,如果你今天沒頭沒尾的提出「要寫測試」,也就是只有決策(D)的部分,相信你的夥伴會為之震驚,在溝通的過程若你能把其他 ORI 三者也進行表達,可以提供參與對話的人更多的線索,彼此就更有具體討論的對象,最終讓測試順利推展開來 (喂…)。退幾萬步言,哪怕不是場心目中的喜劇,你也可以從中得到更多回饋。
讓我再以條列的方式整理,在我的體驗中,焦點討論法可以:
而焦點討論法,除了應用在與他人的討論對談上,也可以:
在敏捷團隊的應用:
對 ORID 有興趣的讀著,或想獲得更詳細的說明與應用實例,可以閱讀「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一書,裡面談得很詳細,也收錄了大量的範例,我第一次閱讀時都笑了出來,怎麼會如此周到呢,相信它可以成為你的即戰力。
若時有關注敏捷相關議題,應該多少聽過「引導」這個詞。在這個小章節內我想以「Facilitation引導學:創造場域、高效溝通、討論架構化、形成共識,21世紀最重要的專業能力!」一書帶來的觀念與我在鐵人賽當中以溝通為主題所發的文章,做一些串接與呼應。由於書名太長了,本小節當中提到關於「書」的部分皆是指它。
Kimitoshi Hori (堀 公俊):
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引導學 (Facilitation),則其指的是一種「促使團隊成員的智慧相互激盪的技巧」。
當我們觀察日常現像(外在),審視自己的冰山(內在),運用一些溝通技巧與方法,如今天介紹的 ORID,相信可以在溝通當中有不錯的發揮。而在引導的概念中,我們需要以良好的溝通能力為基礎,以提問 (開放性 / 封閉性) 的方式,引導團隊前進並達成目標,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組織。
以執行 Scrum 的敏捷團隊而言,回顧會議是應用引導的好時機。說到這裡,讀者可能也發現到 Scrum Master 會需要良好的引導能力,來幫助團隊成長與排解困難,但實際上不僅如此,我認為團隊所有人都需要對引導有所掌握,因為引導這門藝術 (我稱它為藝術),可以為團隊帶來三大效益,引用書中所言:
- 提高學習速度
- 讓團隊發揮綜效
- 培育成員的自我約束力
這不正是敏捷所期盼的成熟團隊嗎?不,這應該是所有團隊都想追求的。
整個引導過程,事前的準備也不能少,從一開始要在什麼場域進行、需要誰參與、執行的方式為何、營造安全感等。進行時,需要各種溝通技巧的運用,並且彙整集體意見,最終行成共識。
我相信團隊能夠自己找到答案,綜合各方的知識匯聚出最合適的方案,這個目標是備受期待的,因為團隊成員正是擁有專業能力的一群人,而每人都有其強弱、有自己獨特的洞見,過於武斷的個人判斷往往蓋住了全貌,在這快速變動的時代已不適用,引導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團隊找到解方的良藥。
最後,讀者不妨思考一下,目前團隊運作上有什麼地方可以借用「引導」之力來讓它運作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