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看到 QA 同事 A 在臉書上抱怨自己的加班申請被高階主管打回票,大嘆主管昏庸,不信任員工。我側面的去了解了前因後果,原來是主管查了出勤記錄,發現在開發週期的前段,上下班時間都正常,開發到末段的加班申請,被視為前面的努力不足。站在基層員工的觀點,產生同病相憐,同仇敵慨的情緒是容易的;但站在公司的觀點,確保公司資源的有效利用,嚴審加班申請,也是題中應有之意。這個事件背後的系統性問題很複雜,超出了中、初階主管能掌控的範圍。但也不代表我們能就束手無策,任憑團隊發酵不滿情緒。本篇就來聊聊,如何建立「信任」。
「被討厭的勇氣」中對這兩個詞有很明確的定義:
「信用」:在附帶條件下相信對方。
「信任」:是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工作中,講求的是一種「信用關係」;而只有在友誼中,建立的才是一種「信任關係」。阿德勒的描述,言簡意賅,所以問題回到了我們自身,在抱怨不被信任前,先想清楚:「我們真的想和高階主管或老闆發展友誼嗎?」建立了基本認知後,就可以探討工作關係中,真正重要,可以發展的「信用關係」。
愈高階的主管,愈不該了解太多團隊實作的細節,所以「透明度」是高階主感的安全感來源。當老闆來詢問專案的進展時,我們習慣用很質化的方式來回答:
「我覺得還需要 x 天,大概可以做完。」
我們的大腦在面對質問時,快速的在進行運算,然後根據所掌握的現實,進行評估。由於「估」不凖,所以很自然的就會使用「覺得」「大概」「不錯」「應該」這樣的修飾詞。如何進行量化?在前幾面的文章中,我們介紹過估點方式,就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武器。那麼上述的回答,就可以改成:
「根據團隊估點與燃燼狀態,並且根據經驗,保留 y % 緩衝時間的前題下,再 x 天就可以交付。」
經驗上,愈高階的主管對數字 (錢) 的敏銳度愈高,量化的數據可以有效的降低他們在評估風險時的痛苦指數,也讓透明度提升。
我們在申請房貸或信用卡時,銀行也會對客戶進行「信用分數」評估。量化的評估方式,無所不在。因此我也會建議開發團隊,透過量化的方式,來証明自身的產出與效能,來累積自己的「信用積分」。工作點數的評估,在這裡的意義就不僅只限於專案管理的層次,也可以提供員工工作狀態的証明。回到最前面,QA 同事 A的狀況,如果可以用量化的數據來解釋前期的工作效率屬正常,而後段是因為與 RD 的工作相依性,導至工作負擔點數的累積,所以必須加班,是否就可以化解此一衝突。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量化的數據,是一種「溝通」工具,而非績效工具,主管切不可用它來減化績效考核的流程。讓團隊有安全感,永遠是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