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團隊開發系統的改善過程中,曾經遇到一個難題:
要如何將合作的流暢度、資訊的透明度以及團隊成員的感受,這些質化的指標,進行量化?
為什麼量化很重要?試想兩個情境:
因此,我定義量化的主要目的為「溝通」與「挖掘」。這類感受性質的調查,通常會透過訪談來搜集資訊,而取得量化指標的關鍵就在於提問技巧了。
在心理學書籍「6個問題,竟能說服各種人」中介紹了一個對話框架,透過巧妙設計的 6 個提問,可以有效的引發對話方的內在動力,做出改變。我認為這也是本對主管而言很棒的參考書籍,尤其是用在團隊成員的引導上。其中的 2 個提問結構是這樣的:
雖然我的目的不是試圖改變團隊成員,但上述的兩個提問方式,我發現很適合運用在量化的調查。我將其變型如下:
其中的「XX」,可以根據需求,定義適當的主題範圍。例如,在改善的初期,問題如果是針對「Scrum」進行修正,這個主題明顯過大,也許改成針對「Refinement」或是「估點」兩個比較小範圍的主題進行調查更為合適。
舉兩個實際的操作案例:
我想知道某個團隊成員對於我導入的「123 估點法」的看法,是否真的有解決原本被拋棄的「撲克估點法」帶來的問題。在一對一訪談的開始,我得到的回應如下:
「我覺得還不錯,雖然跟別人教的不太一樣,但有總比沒有好。」
這個回答,明顯的是保守,且沒有深挖下去的破口。於是我套用題組,得到的回應變成:
「嗯,改變前,因為我們拋棄撲克估點法了,所以我覺得原本只有2分;改變後,我可以給到7分。」
「7分,聽起來比及格好一點了,但為什麼無法給出更高分呢?」我問道。
「因為我們的燃點記錄,會反應一些數值,比如說估少了或估多了的點數,可是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些數值,還沒有概念。」
「另外, Bug 有時候很難估一個點數出來,畢竟好不好解,要等研究了才知道。」
從原本品不出味道的質化回應,變成有相對數字的量化,我已經得知改變是有幫助的。而團隊成員也可以明確指出可以改善的方向。引發新的討論。
在 Day 8 中,我提到過利用這個方法,進行過大範圍的主題調查:「整體開發流程」進行修正前、後的評分,統計結果如下。
團隊成員的分數反饋約略可以看出是常態分佈,調整前後的分數分佈明顯的向右方移動,可以說明團隊對改良版的開發流程有正向的感受。此時關注的重點在挖掘評分偏低族群,對開發流程的看法。例如我搜集到的一些建設性建議:
「我們設計的 Scrum 工具可以再提升。」
「在 Sprint 中大家累積出來的點數燃燼數據,解釋性可以再多一些。」
「大家對 Scrum 的理解好像還不是很夠,Scrum Master 可以不時的和大家分享一些東西。」
「遠端工作時進行 Refinement 會議的品質不佳,會議節奏不容易掌握。」
「在 Retro 會議上,還不太敢暢所欲言。」
這些建議,就是 Scrum Master 與團隊主管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今天分享的提問技巧,其實也是企業教練建議使用的方式。有效的提問,也是主管必備能力之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