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是各行各業的最佳配角,幾乎所有產業都會有應用端的需求,而好想工作室就是著重在應用層,我們可以很順利的進場各種產業。不管是新的應用研發、傳統數位流程改造、自動化爬蟲、人工化的客製需求,我們總會是以人本的態度去面對,因為若沒有同理心,那做出來的東西只會是製造大家的麻煩。
也因為這樣的原因,在與案主討論設計方向時,都會是以使用流程作為第一優先,並不會是以技術做為主要考量,技術是用來輔助流程上的設計,很多時候能夠好好解決問題的,就只是基本的技術,而非華而不實的風頭名詞,雖然這在某些方面很是吃虧,但這就是我們的做事態度。在接觸企業主或案主的同時,我們彼此雙方都會先互相觀察,確認對方是否適合合作共事,若不能,我也就僅給予建議。
我們會常常跟案主討論開發功能的方向,一切的討論都是希望這個應用能夠真實落地,讓使用者覺得好用,若有什麼想法產出,都會傾向執行 MVP 先快速取得反饋,再根據反饋去做修正,持續反復調整,快速更新、疊代產品才有機會打造出真正滿足需求的應用,這是敏捷式開發,也是精實創業的原則。
通常會將開發週期控制在兩個月內,若是超過兩個月以上,會選擇切成 phase,一來專案時程越長風險越大,隨著時間的拉長會導致中途的變數越來越多,二來短週期的 pahase 才有機會在取得回饋後,著手調整下一個階段的進行,包含團隊的組成調整和執行的內容調整。
我們對於自己的產出都會有很強烈的 ownership,因為這就是我們很努力地與案主一起打造的成果,通常專案都有所謂的保固期,但對我們來說,只要是程式邏輯上的 bug,那無論有沒有還在保固期內,都會想要去修復它,因為這是我們沒有寫好的部分所造成別人的困擾。但若是環境因素或是新的需求,當然就會是另開案處理。
在疫情之前,工作室的夥伴做了許多便民的 side project,像是找垃圾車、找車牌、動物森友會揪團工具等,在疫情期間,我們也參與了許多在戰場上的系統,例如口罩地圖、台南打疫苗、台南疫情照護系統等。這些工具和系統,都是以解決問題為動力,在沒有任何利益報酬下主動去執行。
好想工作室對接產業這塊所追求的並不是盈利,而是回饋與成就。對我們來說,並不是每一種案子都會有所成就,目的不明的、為了消化預算的、追求跟風時事的,這些我們基本上都會拒絕。若做的事是可以幫助到人的,縱使沒有相對應的酬勞,我們也會欣然付出。我們會將目標放在那些值得解決的問題上,因為能支撐我們走的長遠的,是自我認同的存在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工作室除了商業型的產業對接外,也有非常多公私協力合作的 case。
若你對於這篇內容也有想法,歡迎聯繫我聊聊 - 好想工作室 Ho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