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幾天有分享下面三篇文章去介紹 Jira 在填寫資料的功能:
今天則來分享實務上,我使用了哪些樣板與預設欄位,來輔助產品規劃所需要的資訊流通。
以 Story Item 來說,我大致會有這些欄位:
下面會透過文字與截圖大致說明這些欄位的用意,但這只是適合在我服務的脈絡中,每個開發團隊、組織與產品,所需要的資訊不一定會一樣,所以我在這邊只講方向,不會有太細節的描述。
這裡也就等於 issue 在列表上顯示的 title。我通常會用以下的格式去填寫:
Icon [Feature Name]
實務上可能像是
🎨 🦊 [Item Template] As a developer, I want item follow same format, so that I can easily read them.
通常 Story Item 建立之初,會先用 User Story 去編寫做最簡單的註記,去表明主要利害關係人、他想要達到的目的、以及目前預期怎麼達到。這個 User Story 就會成為第一版的 Summary,並在有空或者是在 PBR 時,逐漸完善裡面的內容。
Feature Name 則是解決方案的名稱,通常代表的是一個功能的實作。這在 PBR 後,決定了作法後,就會補到 Summary 上。
Icon 通常是特殊註記的用途,比如說 🎨 代表這張 Story 還需要設計,🦊 則是假設今天開發團隊有月亮與狐狸,這個 Icon 則代表是狐狸團隊認領的。
在內建的這個 Description 欄位,會被拿來用來做快速註記或暫存的區塊。因為他總是在最上方,容易存取。
在這個區塊裡,會列出釐清需求要探討的一些面相,主要就是從黃金圈(Golden Circle)的 Why-How-What 出發,並且搭配 Key Example 和 Acceptance Criteria 讓這個功能的界定與範疇更加明確。
在這個區塊裡,這裡則是放置開發需要的資源或者要考量的面相。
這邊則是會放置相關人的資訊與估算出來的故事點數。
這邊則放置一些用來紀錄時間點的欄位,通常會用來計算 Kanban 相關概念的時間,像是 Lead Time 與 Cycle Time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