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ra 有一個 Roadmap 功能,現在稱之為 Timeline,裡面會 Epic 的清單,每個 Epic 展開後會有數個 Items。
他的時間軸是根據 Item 所在的 Sprint 期間去顯示的,樣貌長得有點像甘特圖。
對我來說,他比較像是協助回顧的歷程,我不太會拿來做事前規劃,因為預先建立起數個 Sprint 並且不斷調整 Items 所在位置這件事有點繁瑣且沒效益,我還是習慣是只會有一個 Sprint 搭配 Product Backlog 的方式進行規劃。而長遠規劃的預期,則採用前面所述的 Miro 的方式去對話,也比較彈性與清晰。
比起那來做未來規劃,這裡更像是協助我建立與管理 Epic 和其下 Item 的使用者介面。我會在這邊建立數個 Epic,並快速建立其下的 Items,這樣我就不用事後還又一一綁定。
而 Epic 在 Product Backlog 上會顯示在清單項目得右側,讓我能夠快速了解會有這張 Item 是基於什麼樣的中期目標或是脈絡,這算是一種視覺化的工具。
Epic 的訂定我又分成兩種類型,分別是中期目標與日常的維護。
中期目標我會使用 🎯 作為前綴,通常每個中期目標都會有一個想要達到的成效,與預期要花多少時間,最後是不斷協商的範疇。
日常的維護我會使用 ⚙️ 作為前綴,他通常沒有特定目標,更多會是一些收到可以改善的回饋、或是加強某一部分的效能等。
這樣我就可以快速分辨現在這張 Item 是為何而做,現在是不是好的時機點,與長期目標有沒有關。
另外,現在的 Epic 亦有提供更換顏色的功能,所以就可以根據需求替換成紫色以外的顏色,讓 Epic 之間的分辨更明顯。
我通常會用於同時期若有多個 Epic 在進行中,會用不同顏色加強他們的識別行,而不太需要花時間在閱讀其文字。
透過這些小技巧,就能讓 Product Backlog 像資訊暖爐一樣,輻射出一些潛在資訊,又不會太過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