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 Day25,我們打造了一條真正沉浸式的詢價客服流程:
✅ AI 有記憶
✅ 會判斷哪些資訊缺少
✅ 還會主動「補問」、確認完畢後才寫入 Odoo
這樣的流程,已經不只是「問答機器人」,而是真正能理解語意、引導對話的智慧客服。
但很多朋友看到這裡,心中應該也冒出了一個問號:
「你不是說這系列是 No Code 嗎?怎麼你一直都在用 Make an API Call?然後一直要我們放程式碼,而且 Make 明明有內建 Odoo 的模組,你為什麼都不用?」
而今天我們要來聊一個更底層但又非常關鍵的問題:
👉 我捨棄原生模組,轉而使用 Make an API Call 的真實原因。
我們先來看看 Make 中 Odoo 有提供的 Modules,大概 20 個,它主要提供了:
👉 潛在客戶管理
👉 庫存管理
👉 庫存單據類型管理
👉 批次追蹤
乍看之下非常方便,但為什麼我選擇放棄不用?
這是最真實的理由 😂
如果你有一路跟著做,你會發現我們在設計自動化流程的過程中:
而每次打開像是「Create a Lead」這種原生 Odoo 模組,介面都要載入好幾秒,尤其是當欄位多到爆炸時...
👉 光是等他開啟畫面,我就已經放空了三次 ☁️
每次修改都得耗費時間在等待畫面載入,實在很影響效率。
雖然這些模組很貼心地幫你把 Odoo 的欄位都列出來了,但對我來說,這反而變成一種負擔:
每次我都得花時間拖曳、找欄位、找自己要填的那幾個,還常常看漏…。
每次修改都得重來一次,實在很沒效率。這讓我開始思考:
「欄位都幫我拉好,真的有比較省時間嗎?」
在 Odoo 的後台介面,我們平常看到的欄位名稱通常是中文化過後的,比如「公司名稱」、「聯絡人」、「電子郵件」。
但是到了 Make 的 Odoo 模組裡,欄位都是英文的,有些欄位我無法很直觀地聯想到是 Odoo 的哪個欄位。
結果就是我每次設定時,都還要一邊查資料、一邊對照 Odoo 的後台,才能確認這個欄位到底對應到哪裡。
換句話說,我沒辦法很直觀地知道「這就是我要的欄位」,而是得額外花時間去比對,整個設定過程被拖慢了許多。
我必須誠實說,我在做這個自動化之前:
🧠 我對 JSON 的認知 =「好像在哪聽過這個名詞」
我不知道括號怎麼用、也不知道 []
是陣列、{}
是物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但即使我完全不會寫 JSON,我最後還是選擇了 Make an API Call,原因只有兩個字:
👉 彈性
只要 Odoo 裡面有這個模型(model),就可以打得到。
不管是我自己裝的模組、Odoo 預設沒支援的模型,只要我知道模型名稱,就能直接操作它。
而如果我用的是 Make 原生的那些 Odoo 模組(像是 Create a Lead),它只支援少數幾個固定的模型。
有些我根本用不到,有些我想用卻根本沒有。
👉 所以對我來說,「只要我想做的,API Call 幾乎都做得到」,這一點就贏了
。
這一點是我最有感的地方。
Make 的原生模組會自動幫你列出一堆欄位,但我每次其實只需要填兩三個,像是:
{
"name": "詢價來自 LINE",
"partner_id": 123
}
我只填這些,但如果用原生模組,它會讓你看到一整串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欄位,有些還是我完全不會用到的。
反而我會混亂、找不到我要的那幾個欄位,還有時候會錯填。
所以我更喜歡直接用 JSON,我自己決定要給哪些欄位,不會有一堆多餘的東西干擾我。
👉 視覺上乾淨,操作起來也比較方便。
比較項目 | ✅ Odoo 原生模組(如 Create a Lead) | ⚙️ Make an API Call |
---|---|---|
🐢 操作速度 | 載入欄位時很慢,修改一次等半天 | 不用等待,編輯快速直覺 |
📋 欄位呈現 | 一次顯示一大堆欄位,混亂又難找 | 自己決定欄位,畫面乾淨 |
🤯 理解難度 | 欄位名稱技術化,不清楚用途 | 只用你需要的欄位,不會被干擾 |
🔍 模型支援 | 只支援少數幾個 Odoo 模型 | Odoo 裡所有有裝的模組都能操作 |
🧠 JSON 技術門檻 | 不需要會寫程式,但欄位多反而困擾 | 需要學 JSON,但可以依靠 AI |
欸欸欸,我知道你現在心裡可能冒出一句話:
「你不是說你不會寫 JSON?不然你模組裡那些漂亮的 JSON 到底是哪裡來的?」
我超級坦白跟你說:
👉 我真的不會寫。全部都是我問 AI 幫我寫的。
我其實就是遵循我鐵人賽的主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個世代要學會的,其實不是什麼都自己會寫,而是要懂得跟 AI 協作。
所以我的做法很簡單:
👉 我全部都問 AI,請他幫我寫。
當然,過程也沒有很順利,畢竟我能做的也只是複製貼上而已,我也沒有學過 JSON 的語法。
但我相信,這中間的過程會越來越順利:
這些其實就是能力在進步的證據。
就像你第一天開始看我這個系列文章的你,和現在 Day26 的你 ——
👉 你在不知不覺中,其實也已經變強了,不是嗎?
今天我們講的,其實不只是「選擇哪一個模組比較好用」而已。
而是:當你決定用 Make an API Call,你就開始踏上一條「可以自由設計流程」的路。
從 Odoo 的資料結構、到 JSON 的格式、再到如何請 AI 幫忙生成、修正、優化
你會發現:雖然一開始有點亂,但走著走著,你就能組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你不是學會寫程式,而是學會「讓 AI 幫你完成工作」
你不是懂 JSON,而是「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讓 AI 幫你生出來」
而這些技能,也正是未來每一個數位工作者必備的核心能力。
📌 其實到今天,LINE 對話流程就告一段落了。
你已經完成了:
也就是說 —— 你其實已經悄悄地完成了某個個案的自動化流程。
但我們的旅程還沒結束。
📌 接下來,我們將從 LINE 轉向 Gmail,展開新的流程設計。
下一篇開始,我會和你分享另一種常見的情境:
當客戶透過 Gmail 發來詢價信,我們能不能一樣讓 AI 幫我們判斷內容?
還能不能根據 Odoo 內建的標籤(tag),自動分類與初步分析?
這將是我們另一條模組化流程的新起點。
我們明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