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6
1
Odoo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造企業智慧助手:Make × AI × Odoo 的實踐之路系列 第 26

🚀 Day 26:現成模組不用?我為什麼選擇進階玩法:Make an API Call

  • 分享至 

  • xImage
  •  

一、前情提要:昨天我們啟動了 AI 的大腦

昨天的 Day25,我們打造了一條真正沉浸式的詢價客服流程:

✅ AI 有記憶
✅ 會判斷哪些資訊缺少
✅ 還會主動「補問」、確認完畢後才寫入 Odoo

這樣的流程,已經不只是「問答機器人」,而是真正能理解語意、引導對話的智慧客服

但很多朋友看到這裡,心中應該也冒出了一個問號:

「你不是說這系列是 No Code 嗎?怎麼你一直都在用 Make an API Call?然後一直要我們放程式碼,而且 Make 明明有內建 Odoo 的模組,你為什麼都不用?」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26/20177665JkKx8baiz3.png

而今天我們要來聊一個更底層但又非常關鍵的問題:
👉 我捨棄原生模組,轉而使用 Make an API Call 的真實原因。


二、原生 Odoo 模組聽起來很方便,為什麼我卻不用?

我們先來看看 Make 中 Odoo 有提供的 Modules,大概 20 個,它主要提供了:
👉 潛在客戶管理
👉 庫存管理
👉 庫存單據類型管理
👉 批次追蹤
乍看之下非常方便,但為什麼我選擇放棄不用?


📌 原因 1:打開模組很慢,我沒耐心

這是最真實的理由 😂
如果你有一路跟著做,你會發現我們在設計自動化流程的過程中:

  • 常常要重複試錯
  • 不停切換欄位、修改條件、調整輸出

而每次打開像是「Create a Lead」這種原生 Odoo 模組,介面都要載入好幾秒,尤其是當欄位多到爆炸時...
👉 光是等他開啟畫面,我就已經放空了三次 ☁️
每次修改都得耗費時間在等待畫面載入,實在很影響效率。


📌 原因 2:欄位太多,混亂指數爆表

雖然這些模組很貼心地幫你把 Odoo 的欄位都列出來了,但對我來說,這反而變成一種負擔:

  • 我其實只想用 2~3 個欄位
  • 但它一次列了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欄位
  • 裡面充滿我完全用不到的欄位

每次我都得花時間拖曳、找欄位、找自己要填的那幾個,還常常看漏…。
每次修改都得重來一次,實在很沒效率。這讓我開始思考:

「欄位都幫我拉好,真的有比較省時間嗎?」


📌 原因 3:英文欄位名稱不直觀,難以快速對應

在 Odoo 的後台介面,我們平常看到的欄位名稱通常是中文化過後的,比如「公司名稱」、「聯絡人」、「電子郵件」。
但是到了 Make 的 Odoo 模組裡,欄位都是英文的,有些欄位我無法很直觀地聯想到是 Odoo 的哪個欄位。
結果就是我每次設定時,都還要一邊查資料、一邊對照 Odoo 的後台,才能確認這個欄位到底對應到哪裡。

換句話說,我沒辦法很直觀地知道「這就是我要的欄位」,而是得額外花時間去比對,整個設定過程被拖慢了許多。


三、我為什麼選擇 Make an API Call?

我必須誠實說,我在做這個自動化之前:

🧠 我對 JSON 的認知 =「好像在哪聽過這個名詞」
我不知道括號怎麼用、也不知道 [] 是陣列、{} 是物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但即使我完全不會寫 JSON,我最後還是選擇了 Make an API Call,原因只有兩個字:
👉 彈性


✅ 原因 1:彈性超高,什麼都能打

只要 Odoo 裡面有這個模型(model),就可以打得到。
不管是我自己裝的模組、Odoo 預設沒支援的模型,只要我知道模型名稱,就能直接操作它。
而如果我用的是 Make 原生的那些 Odoo 模組(像是 Create a Lead),它只支援少數幾個固定的模型。
有些我根本用不到,有些我想用卻根本沒有。

👉 所以對我來說,「只要我想做的,API Call 幾乎都做得到」這一點就贏了


✅ 原因 2:只設定我需要的欄位,畫面超清爽

這一點是我最有感的地方。

Make 的原生模組會自動幫你列出一堆欄位,但我每次其實只需要填兩三個,像是:

{
"name": "詢價來自 LINE",
"partner_id": 123
}

我只填這些,但如果用原生模組,它會讓你看到一整串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欄位,有些還是我完全不會用到的。

反而我會混亂、找不到我要的那幾個欄位,還有時候會錯填。

所以我更喜歡直接用 JSON,我自己決定要給哪些欄位,不會有一堆多餘的東西干擾我。

👉 視覺上乾淨,操作起來也比較方便。


四、Odoo 原生模組 vs. Make an API Call 優缺點比較表

比較項目 ✅ Odoo 原生模組(如 Create a Lead) ⚙️ Make an API Call
🐢 操作速度 載入欄位時很慢,修改一次等半天 不用等待,編輯快速直覺
📋 欄位呈現 一次顯示一大堆欄位,混亂又難找 自己決定欄位,畫面乾淨
🤯 理解難度 欄位名稱技術化,不清楚用途 只用你需要的欄位,不會被干擾
🔍 模型支援 只支援少數幾個 Odoo 模型 Odoo 裡所有有裝的模組都能操作
🧠 JSON 技術門檻 不需要會寫程式,但欄位多反而困擾 需要學 JSON,但可以依靠 AI

🧠 那你不是說你不會寫 JSON?那...那些 JSON 到底是誰寫的?

欸欸欸,我知道你現在心裡可能冒出一句話:

「你不是說你不會寫 JSON?不然你模組裡那些漂亮的 JSON 到底是哪裡來的?」

我超級坦白跟你說:
👉 我真的不會寫。全部都是我問 AI 幫我寫的。

我其實就是遵循我鐵人賽的主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個世代要學會的,其實不是什麼都自己會寫,而是要懂得跟 AI 協作

所以我的做法很簡單:
👉 我全部都問 AI,請他幫我寫。

當然,過程也沒有很順利,畢竟我能做的也只是複製貼上而已,我也沒有學過 JSON 的語法。

但我相信,這中間的過程會越來越順利:

  • Prompt 越寫越準
  • 對 AI 的回答會有莫名的第六感(例如覺得他這段好像寫錯了)
  • 對錯誤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敏銳

這些其實就是能力在進步的證據。
就像你第一天開始看我這個系列文章的你,和現在 Day26 的你 ——
👉 你在不知不覺中,其實也已經變強了,不是嗎?


六、結語:API Call 不是終點,而是進化的起點

今天我們講的,其實不只是「選擇哪一個模組比較好用」而已。

而是:當你決定用 Make an API Call,你就開始踏上一條「可以自由設計流程」的路。

從 Odoo 的資料結構、到 JSON 的格式、再到如何請 AI 幫忙生成、修正、優化
你會發現:雖然一開始有點亂,但走著走著,你就能組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你不是學會寫程式,而是學會「讓 AI 幫你完成工作」
你不是懂 JSON,而是「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讓 AI 幫你生出來」

而這些技能,也正是未來每一個數位工作者必備的核心能力。


📌 其實到今天,LINE 對話流程就告一段落了。

你已經完成了:

  • 客戶透過 LINE 發送需求
  • AI 判斷意圖
  • Make 走對應的流程
  • 最後新增 Odoo 資料,或是讀取 Odoo 資料回覆給客戶

也就是說 —— 你其實已經悄悄地完成了某個個案的自動化流程。

但我們的旅程還沒結束。


📌 接下來,我們將從 LINE 轉向 Gmail,展開新的流程設計。

下一篇開始,我會和你分享另一種常見的情境:

當客戶透過 Gmail 發來詢價信,我們能不能一樣讓 AI 幫我們判斷內容?
還能不能根據 Odoo 內建的標籤(tag),自動分類與初步分析?

這將是我們另一條模組化流程的新起點。

我們明天見 👋


上一篇
🚀 Day 25:有記憶的 AI × Odoo:打造會引導的沉浸式詢價客服
下一篇
🚀 Day 27:AI × Gmail × Odoo 標籤分類:自動解析客戶詢價信
系列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造企業智慧助手:Make × AI × Odoo 的實踐之路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