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成本模組涉及多個功能與成本計算原理,本章同樣採用 案例驅動 的方式來說明。本次的重點放在 成本模組-月加權平均 功能,延續 Day19 提到「月加權平均」的挑戰。
架構需要進行調整,那原生沒有月加權平均,因此我們進行新增,主要是成本方式調整為月加權平均,就不使用自動估價,而是透過產生月檔的方式進行計算,製造的工時要開啟工單功能進行收集。
增加案例有委外加工費100,BOM表刪除預估科目,所有基礎單價設定為 100,並且開啟工單功能,收集製作時數使用。
BOM 架構
成本單價
料號 | 成本單價 |
---|---|
Z 原料 | 100 |
X 原料 | 100 |
半成品-1 | 100 |
委外半成品-2 | 200 |
K 成品 | 300 |
此次要探討的是月加權平均的製作方式,同樣我們要先製作案例進行說明
日期 | 類別 | 單號 | 料號 | 單價 | 數量 | 金額 | 製造時數 |
---|---|---|---|---|---|---|---|
8/1 | 採購 | P001 | X原料 | 100 | 1 | 100 | |
8/1 | 採購 | P001 | Z原料 | 100 | 1 | 100 | |
8/2 | 生產 | MO/001 | 半成品-1 | 100 | 1 | 100 | 60MIN |
8/2 | 委外 | SBC/001 | 委外半成品-1 | 200 | 1 | 200 | |
8/3 | 生產 | MO/002 | K 成品 | 300 | 1 | 300 | 60MIN |
8/4 | 出貨 | OUT/001 | K 成品 | 300 | 1 | 300 | |
8/4 | 應收 | INV/001 | K 成品 | 2000 | 1 | 2000 |
此次我們的計算分攤的基礎要進行改變,是透過製造工單上面的時數統計作為基數,後續計算如下:
在過往輔導經驗中,「分攤基礎」一直是最容易引起爭論的地方。不同的基礎選擇,會直接影響到成本計算的合理性與準確性。以下舉幾個常見情境:
以數量為分攤基礎
若單純依照數量分攤,高單價但產量少、同時需要較多製造時間的產品,可能會被低估成本,導致產品利潤計算失真。
以數量 × 單價為分攤基礎
在數量的基礎上考慮單價,能避免單純用數量帶來的偏差,更能反映高價值產品的資源消耗。
以製造工時為分攤基礎
理論上最貼近實際製造投入,但實務上常遇到工時無法有效收集或記錄不完整,導致分攤結果大幅波動,穩定性不足。
「分攤基礎」本質上就是一個數學公式,但要讓這個公式真正合理地反映在產品上,必須經過充分的討論與驗證。
每個企業依產業特性不同,最終選用的基礎往往需要 客製化設計,同時兼顧 合理性、可操作性與資料取得的可行性,才能讓分攤結果既能服人、又能落地。
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月加權平均」的實際效果與價值。不同於 Odoo 原生的 移動平均,每次入庫都即時計算成本,月加權平均則是等到 月結時才統一計算,把所有材料、人工與製費加總後再分攤。
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幾個特點:
總結來說,月加權平均 不只是成本計算方式的補充,更是 Odoo 在台灣製造業落地時,必須加上的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