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生成式 AI

VIBE CODING 全紀錄:0 經驗用 AI 打造 PWA 兒童任務管理平台》系列 第 30

(Day 30) Vibe Coding 的一些經驗與心得,以及對軟體工程師未來的一些隨想

  • 分享至 

  • xImage
  •  

這篇鐵人賽最後一篇文章想聊聊我這段時間在 Vibe Coding 的一些體驗與心得,也順便分享我對 AI 時代下,作為軟體工程師該如何看待自身能力和未來角色的一些簡單想法。

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我回顧整個過程,也可能對正開始嘗試用 AI 協助開發的朋友,提供一些參考。


從 ChatGPT 到 Cursor 的驚豔

其實我一開始接觸 AI 協助開發,和大多數人一樣,最早是從 ChatGPT 開始。它幫我補充想法,或是產生一些片段程式碼,已經很有幫助了。但在那個時候,我還是覺得 AI 比較像是一個「問答助手」,而不是「一起開發的夥伴」。

真正讓我驚豔的,是我去年底開始嘗試的 Cursor
Cursor 除了能像 Copilot 一樣補程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 Composer 模式。我第一次用 Composer 的時候,發現 AI 不再只是丟一些片段程式碼給我,而是能夠在一個完整的專案裡,直接幫我修改、補齊,甚至調整結構。

那種感覺就像:
以前我是在「拿別人給的零件,自己拼起來」;
現在是「有人陪我一起拼,甚至能幫我重新設計零件」。

從那之後,我開始利用下班後的空閒時間,拿 Cursor 試著做一些小工具。雖然沒有很大的專案,但 Cursor 幫我降低了很多門檻,讓我能夠快速嘗試一些原本懶得做的小東西。

不只是寫程式,在 Cursor 幫助下,我首次把一個桌面應用程式包裝並上架到 Microsoft Store
老實說,如果沒有 AI 幫忙,我光想就覺得麻煩,絕對不可能心血來潮去做。但 AI 幫我填補了許多「瑣碎但關鍵」的知識缺口,讓我真的完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完成一些小工具,更重要的是,我逐步在與 AI 協作的過程中,了解它目前的能力與限制。


AI Coding 工具的百花齊放

接下來的時間,AI 工具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得驚人。
AI Coding 工具 幾乎可以說是「雨後春筍」,一套接著一套冒出來。每隔一陣子,就有新的工具或模型出現,功能越來越強大、使用越來越便利。

今年三月,我第一次接觸到 Augment 這套 AI Coding 工具。
它主打「超長上下文理解能力」以及「支援大型專案開發」,這讓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試。之前使用 Cursor 協作時,雖然能完成一些小專案,但面對大量程式碼和檔案時,仍很容易出錯。
這也讓我好奇:

AI 是否真的能在一個稍大的專案中,不只是修補片段程式,而是能陪著整個開發流程走完整個過程呢?

於是我就趁著一個月的試用期,開始思考可以做什麼。最後,我決定挑一個身邊有需求的題目——「兒童任務管理平台」

在這段時間裡,我完成了整個專案的整體框架設計,以及大部分核心功能的開發。後續我則搭配其他工具(像是 Cursor)進行維護和功能更新。

雖然我對網頁開發並不熟悉,但我想趁這次機會,嘗試用 Vibe Coding 完成一個稍大的專案。這次經驗,也成為我全程以 Vibe Coding 探索、和 AI 一起推進專案的起點。


我的 Vibe Coding 心得整理

在這個專案裡,我總結了一些自己 Vibe Coding 的心得與方法:

  • 和 AI 討論需求:先把想法講出來,讓 AI 幫忙發想,可能發現不同的思考角度。
  • 描述要結構化:最好附圖或範例,第一版專案就能比較接近自己想要的樣子。
  • 第一版不滿意就重做:比起硬改,很多時候直接重新生成第一版更快。
  • UI 先做好範例:先把一個元件打磨好,再讓 AI 複製風格,提高開發速度和一致性。
  • 一次只提單一需求:給 AI 清楚上下文,但避免一次丟太多需求,效果更好。
  • 適度留白:有時候不必描述得太細,留給 AI 發揮創意,反而可能有驚喜。
  • 保持專案結構:保持檔案與命名規範,避免 AI 因混亂而失準。
  • 審核與測試不可少:AI 也會犯錯,每次修改都要有自己一套檢查方式,不論自動或人工。
  • 挑合適的 Model:我覺得目前 Claude 4 和 GPT-5 在 Vibe Coding 上特別好用。
  • 定期清理:刪掉冗餘檔案,並請 AI 協助檢查安全性,保持專案健康。

這次 Vibe Coding 的嘗試讓我收穫不少,不只是完成了一個專案,也累積了很多新的體驗。跟 AI 一起做專案,不單只是工具上的幫忙,更像是一種磨練自己思維和方法的過程。AI 很厲害,但最後還是得靠自己去判斷、檢查,並做出真正的決定。


AI 時代下,工程師還需要什麼?

Vibe Coding 的過程讓我收穫不少,但也有些擔心。AI 工具的進步速度這麼快,讓人興奮之餘,也會想:未來軟體工程師還需要什麼核心能力,才能不被淘汰?

最近常看到一個觀點:

AI 工具更新速度非常快,也在不斷迭代。雖然工程師不見得會被 AI 取代,但很有可能會被那些懂得善用 AI 的工程師超越。

我也蠻贊同這個觀點。雖然現在 AI Coding 的能力已經很強,但它仍有不少限制。其中最大的瓶頸,大概是記憶能力。即便有各種方法幫助 AI 回憶專案細節,它仍無法做到完美。而且最危險的是,一旦 AI 獲得了錯誤資訊,它就可能直接用來實現功能,導致整個專案出錯。

另外,AI 對真實世界的需求理解也還不夠完善,因此仍需要有經驗的工程師來進行溝通與協作。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工程師到底該具備哪些能力呢?

我個人的一些整理:

  • 創意思維
    AI 很會生成,但最終能用的點子還是得人來發想或決策。能提出新點子,才有發揮空間。
  • 抽象思考
    AI 可以很快地生成各種內容,但如果我們無法跟上它的節奏、理解與整合輸出,就容易被資訊淹沒,反而難以推進下一步。
  • 需求描述能力
    清楚表達需求,比直接寫程式碼更重要。好的描述能讓 AI 幫你做到更多。
  • 審核與審美
    AI 可以生成很多版本,但最合理、好用、好看的選擇還是得人來判斷。
  • 統籌能力
    AI 能幫忙寫程式,但專案落地需要有人把控全局,決策取捨仍不可或缺。
  • 需求理解能力
    AI 雖然能生成程式碼或建議,但對真實世界需求的理解仍有限。工程師需要親自與使用者或團隊互動,確保專案符合實際情境。

雖然這些能力要怎麼培養並不容易,但我覺得,至少先多用 AI、邊做邊學,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或許就是最基本的開始。


收尾的隨想

這 30 篇鐵人賽文章,讓我回顧了這段時間與 AI 工具一起走過的開發旅程。
從一開始只是好奇,慢慢到能做出小工具,再到嘗試一個完整的平台,我感受到的是:

AI 已經不只是「輔助」,而是逐漸成為「共創夥伴」。
而這樣的變化,也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工程師的角色與價值。

或許未來,寫程式會越來越像是一種「創意表達」的方式。
程式語言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和 AI 一起創造的工具。


上一篇
(Day 29)零基礎也能行!用 VIBE CODING 與 AI 打造 PWA 兒童任務管理平台的經驗總結
系列文
VIBE CODING 全紀錄:0 經驗用 AI 打造 PWA 兒童任務管理平台》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