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剛上線兩週的新功能,因為不明原因,在每天下午的流量高峰期,都會導致伺服器回應速度驟降,引發大量客訴。
團隊裡的工程師們眉頭深鎖,圍在投影幕前,看著密密麻麻的監控數據。氣氛既緊張又凝重。
突然,團隊裡最資深的工程師阿傑,扶著額頭,用一種充滿既視感的疲憊語氣說:「等等…這個錯誤日誌的模式…我怎麼覺得好像在哪裡看過?我們上次是不是也遇過一模一樣的問題?」
會議室瞬間安靜了下來。大家面面相覷,努力在記憶的深處搜索。
「好像…好像有耶…」另一位工程師附和道,「我記得那時候好像是快取設定的問題?還是資料庫索引…?最後是誰解決的啊?」
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大家只依稀記得,上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團隊也熬了好幾個不眠不休的夜晚,但當時的解決方案、踩過的坑、以及最終的根本原因,卻有如南柯一夢般沒有留下任何可追蹤的紀錄。
你看著眼前這群優秀的工程師,因為缺乏歷史紀錄,而被迫在同一塊石頭上,再次痛苦地絆倒一次。你心中不禁浮現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團隊,像一個會失憶的病人,永遠學不會教訓?
如果你的團隊也常常在同一個地方跌倒,那麼你們正集體罹患一種慢性病:「重複性歷史失誤症」。
這個病症的根源,在於團隊缺乏一個有效的「組織學習機制」。我們常常在撲滅一場大火後,因為急著趕往下一個火場,而忘了回頭去調查並記錄起火的真正原因。
我們把「解決問題」當成了終點,卻忽略了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事:從問題中學習,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組織的集體記憶。
一個沒有複盤文化的團隊,就像電影《明日邊界》的主角一樣,每天都在同一個戰場上,用同樣的方式陣亡,陷入永無止境的輪迴。每一次的失敗,都只是一次純粹的痛苦,沒有帶來任何成長。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產出一份客觀、深入的事件複盤報告。這個流程我們在【病症20】的特別門診中已有詳細探討,步驟基本上是類似的,你該做的步驟依然不變:透過一對一訪談和系統紀錄拼湊出客觀的事件時間軸。然後,召開一場小規模的、無責備文化的複盤會議,帶領團隊用「5個為什麼」找出真正的系統性漏洞,並產出包含具體行動、負責人、完成時限的改善清單。
一份再完美的報告,如果流程過於繁瑣,就注定會被束之高閣,所以我們需要從一個阻力最小的開始,這樣才有機會繼續維持,而更有機會推進團隊進到下一步。
明確且可處理的條列項目,就應該直接融入現有的流程中。除了紀錄之外,最重要的是將這些學到的教訓轉化為具體的流程調整,確保團隊不會在未來重蹈覆轍。
好,鏡頭切換回開頭那個充滿既視感的會議室。
當阿傑說出那句「我們上次好像也有遇過這個問題」時,你接下來該如何應對?
有了團隊共識後,未來跌入新的坑洞時,這些經驗將不再只是單純的痛苦記憶,而是可以轉化為團隊寶貴的集體智慧!
一個團隊的強大,不在於它從不犯錯,而在於它從不重複犯錯。
每一次的線上事故、每一次的專案延誤、每一次的客戶抱怨,不只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更是一次極其寶貴的學習機會。它們是專案路上的「警示燈」,用真實案例點出系統中最脆弱的環節。
你的價值不僅在於帶領團隊完成一台台成功的手術,更在於你能否在手術結束後,帶領團隊召開病例研討會,解剖失敗的案例,將寶貴的教訓寫入醫療紀錄,並更新手術流程,確保下一次面對同樣的病患時,我們能下刀更準。
每次失憶我都先懷疑我跟威爾史密斯見過面
大腦的記憶真的很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