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7
0

團隊裡最資淺的行銷企劃小梅,正有些緊張地報告她的用戶研究發現:「根據我們的訪談,現在的大學生,其實很少用 Facebook 了,他們主要的資訊來源是 Dcard、Thread 和 Instagram Reels。所以我們的初期推廣策略,應該要集中火力在這幾個平台上…」

話還沒說完你身旁的資深營運總監阿傑,笑著打斷了她。阿傑是公司的開國元老,十年前,他一手打造了公司第一個爆款產品的行銷戰役,至今仍是公司內部傳頌的經典案例。

「小梅啊,」阿傑的語氣中帶著一絲長輩的提點,「妳說的這些新東西我們都懂。但根據我過去的經驗,Facebook 的廣告系統還是最精準、ROI 最高的。我們上次那個專案,光靠 FB 廣告就帶來了百萬營收。聽我的準沒錯,我們這次 80% 的預算,還是要砸在 FB 上,先求穩定,不要去搞那些花俏的東西。」

小梅試圖再說些什麼:「可是總監,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用戶…」

阿傑揮了揮手用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說:「我做過的專案比妳吃過的鹽還多。年輕人有想法是好事,但市場不是靠感覺,是靠經驗,就照我說的做吧。」

你看著小梅臉上那種「有理說不清」的委屈,再看看阿傑那副「我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的自信表情,心中警鈴大作。你知道,阿傑的經驗非常寶貴,但他那種堅不可摧的確信感,正在讓過去的輝煌戰績變成了絆腳石,可能讓團隊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

症狀診斷

如果你或你的團隊中,也存在著這種對過去成功經驗的絕對迷信,那麼你們可能正罹患了「經驗主義硬化症」。

這個病症的根源,在於我們誤將過去有效等同於未來也會有效

經驗是 PM 最寶貴的資產,它能幫助我們在混亂中快速做出判斷,避開顯而易見的陷阱。但同時經驗也是一把雙面刃,當我們過度依賴過去的成功路徑時,經驗就會變成一副「認知濾鏡」,讓我們:

  • 對新資訊視而不見:會下意識地過濾掉那些與我們既有經驗相抵觸的資訊。
  • 扼殺團隊的創新:會用「我以前都…」的句型,來否定團隊提出的新想法。
  • 失去對市場的敏銳度:忘了市場、用戶、技術都在不斷進化,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可能早已過期。

而經驗主義硬化症背後,通常隱藏著幾個心理因素:

  1. 成功者的詛咒:過去的成功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自己什麼都懂」的錯覺,並強化了「我的方法是對的」這種信念。
  2. 舒適區心理學:人類天生傾向於待在舒適區,而經驗則為我們提供了這個舒適區——我們知道這條路行得通,所以不願冒險嘗試新路徑。
  3. 認知偏誤的積累:確認偏誤讓我們只看到支持自己既有觀點的證據;倖存者偏誤則讓我們過度關注成功案例而忽視失敗教訓。

處方簽

第一劑:自我診斷

在要求團隊改變前,先誠實地為自己做個快篩。

請在心中回答,最近一個月內,你是否出現過以下行為:

  • 思維慣性
    • 當聽到一個與你經驗相悖的「新」想法時,你的第一反應是質疑「這行不通」,還是好奇「這滿有趣的」?
    • 上一次因為新用戶回饋或市場數據,而徹底改變自己原本的看法是什麼時候?
  • 言語慣性
    • 你是否常常用「根據我的經驗…」或「照理說…」來開啟對話,並以此作為決策的主要依據?
    • 在會議中,你說話的時間,是否遠遠多於傾聽的時間?
  • 行為慣性
    • 你是否常常在年輕同事還沒完整闡述完他的觀點前,就急著打斷他?
    • 你是否下意識地偏好使用自己熟悉的工具與流程,而對任何新的提案感到煩躁,甚至覺得資淺同事的意見參考價值不大

如果你對以上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讓你感到一絲不安,別擔心這很正常。相反地,這該恭喜你,你還保有自我覺察的能力。這只代表你的經驗正在試圖「保護」你,而你的任務,就是開始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

第二劑:自我治療

要軟化僵硬的思維,你需要刻意地為自己的大腦安排一些「反慣性」的練習。

  • 進行「資訊偏食矯正」: 主動去接觸那些你平常不會看的資訊。如果你習慣看商業週刊,試著去讀一篇 Z 世代的社群趨勢分析;如果你是技術 PM,可以試著去看一篇設計心理學的文章。
  • 安排「反向師徒制」: 找一位團隊中最年輕、或跟你想法最不一樣的成員,安排一場非正式的午餐或咖啡時間。這場相約的目的不是你去「教」他,而是你去「請教」他:「最近年輕人都在玩什麼?有沒有什麼我覺得很蠢,但其實很紅的東西?」
  • 把經驗當「假設」,而非「真理」: 練習轉換你的語言。下次在分享經驗時,試著把「我的經驗是這樣做會成功」,改成「過去在A專案,我們用了B方法,成功解決了C問題。我『假設』這個經驗或許能套用在現在的狀況,大家覺得這個假設成立嗎?」

第三劑:不著痕跡地為團隊注入彈性

當你自己的思維開始軟化後,你就能用更自然、更不具威脅性的方式,去引導團隊走出經驗的牢籠。

  • 刻意扮演「無知的學徒」: 在會議中,克制自己想直接給出方案的衝動,而是用提問來邀請團隊挑戰你的想法,特別是那些資淺的成員,他們往往能看到你因經驗而產生的盲點。
    • 你可以這樣問:「這是我根據過去經驗得出的初步想法,但我很可能漏掉了什麼。大家可否幫我看看,這個計畫最薄弱的地方在哪裡?」
    • 「如果完全不考慮我過去的做法,你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 「小王,我知道你剛畢業,最了解現在年輕人的想法。你覺得我這個『老人家』的觀點,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 建立「安全的質疑空間」: 你需要以身作則,鼓勵健康的辯論。當有人(特別是資淺成員)對主流意見提出質疑時,你應該是第一個公開讚揚他的人:「謝謝你提出這個觀點,這正是我們容易忽略的盲點!」

臨床實戰

讓我們鏡頭回到開頭那個充滿煙硝味的會議室。

遇到這樣的狀況,身為 PM 的你應該很清楚,你的責任不是直接選邊站,而是成為引導對話的橋樑。

此刻,你可以啟動你的「團隊引導」處方,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安全空間,同時肯定雙方價值

你不能直接反駁阿傑,那只會讓他更固執。你需要先創造一個安全的對話氛圍。

  • 你可以微笑著說:「阿傑總監,非常感謝您分享過去寶貴的成功經驗,特別是 FB 廣告的操作心法,這絕對是我們這次專案重要的基礎。同時也要謝謝小梅,做了這麼詳盡的用戶研究,讓我們看到了市場最新的變化。這兩個觀點對我們都非常重要。」

第二步:建立客觀評估尺,將「個人偏好」轉為「團隊共識」

將討論的焦點從「聽誰的」,轉移到「什麼對專案最好」。

  • 你接著說:「看起來我們有兩個很好的方向,一個是基於過去成功驗證的經驗,另一個是基於對新用戶的洞察。在我們決定預算怎麼分配之前,我們能不能先花五分鐘,一起定義一下這次行銷活動『最重要』的成功指標是什麼?是追求『短期營收轉換』?還是『新用戶觸及數』?或是『品牌在 Z 世代的討論聲量』?」

第三步:將假設視覺化,並提出「低風險實驗」方案

將雙方的觀點,轉化為可以被驗證的「假設」,並提出具體的下一步。

  • 在團隊對目標達成共識後,你可以在白板上寫下:「所以,阿傑總監的方案,是基於一個假設:『FB 廣告對 Z 世代依然是 ROI 最高的管道』。而小梅的方案,則是基於另一個假設:『Dcard 和 Reels 能帶來更高的互動率與品牌認同』。這兩個都是很好的假設,與其現在爭論,不如我們想個辦法來驗證它?」
  • 最後,你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比如說,我們是否可以提撥 10% 的初期預算,分別在 FB 和 Dcard/Reels 上進行為期一週的 A/B 測試?讓數據來告訴我們,哪個管道的成效更好,再決定剩下 90% 的預算主力要怎麼投入。這樣既能善用阿傑總監的寶貴經驗,也能給予新洞察一個驗證的機會,您們覺得如何?」

透過這三步,預計可以 讓雙方都感到被尊重,同時把焦點從「個人經驗」轉移到「數據驗證」上,既保全了團隊和諧,又確保了決策的科學性。最重要的是,你創造了一個學習的機會,讓經驗和創新能夠相互激盪,而不是相互排斥。

B 計畫:當你真的是全場最有經驗的人時

這次的 B 計畫,反而是要談談一個最微妙的狀況。

就是真的萬一如果,你環顧會議室發現自己確實是經驗最豐富、看過最多風浪的人。團隊提出的疑慮,在你眼中確實顯得有些稚嫩,甚至是你十年前就踩過的坑。此刻,你該如何回應,才能既分享經驗,又不扼殺團隊的思考?

千萬不要說:「這個我試過了,沒用。」
(這句話根本就是扼殺團隊未來創意提議的核彈級武器 😆)

我會建議你可以這樣說

「你提出的這個點很有趣,它讓我想起我 2020 年在『猛虎專案』時,也遇到過非常類似的狀況。當時,我們嘗試了類似的做法,但最後失敗了,主要原因是……。不過,現在的時空背景已經完全不同了,你覺得,這次有哪些新的條件,可能會讓結果不一樣?」

這個溝通框架的價值在於:

  1. 肯定對方: 你先認同了他思考的價值。
  2. 分享經驗: 你將自己的經驗,作為一個有前因後果的案例故事分享,而不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結論。
  3. 將球拋回,鼓勵創新: 你主動邀請對方,去找出「這次不一樣」的理由,將對話從「行不通」,變成了「如何讓它行得通」。

最後的醫囑

剛入職場時,你渴求積累經驗以求成長;然而當你職涯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你最需要警惕的,反而是這些過往的經驗。

一個 PM 最大的敵人,我覺得不是變幻莫測的市場,也不是難以捉摸的老闆(雖然也是挺麻煩的啦我知道),反而是那個滿足於現狀、停止學習的自己。當你開始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當你開始覺得新人的想法不值一提,當你說出那句「我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時,那往往就是風暴來臨前的預兆。

經驗是一把雙面刃,它能讓你走得更快,也可能讓你不自知地走向懸崖。真正的專業,並不是在於你的腦中有多少成功的案例,而是在於當你在面對每一次新挑戰面前,是不是都能保有清空自己的勇氣 + 維持一顆初學者之心。

回頭看看人生,其實我們也容易被過去的成功或失敗所定義,而不小心就使用僵化的標籤來限制自己的可能性。但我想,人生旅程中若能定期為自己的「經驗」進行斷捨離,勇於承認「我不知道」,然後對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始終保持初學者的好奇心,一定會更有機會探索更多有趣的未知 :)


剛好昨天新接洽的外包廣告團隊:
哎唷信我啦過去我們團隊投都很穩數據很好的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5/201457904vJqe6AD6K.png
已經看過太多團隊最終鎩羽而歸 ㄉ ME:Really? 真的要確捏!


上一篇
病症25:「每個人七嘴八舌意見好多怎麼收斂...」
系列文
PM 胃痛圖鑑賞析: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2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