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6
0
IT 管理

PM 胃痛圖鑑賞析: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系列 第 26

病症25:「每個人七嘴八舌意見好多怎麼收斂...」

  • 分享至 

  • xImage
  •  

會議室的白板上,貼著兩份風格迥異,但同樣出色的設計稿:方案A,大膽創新,充滿視覺衝擊力;方案B,穩健保守,符合用戶既有的使用習慣。你的目標,是在今天這場一小時的會議中,決定最終方向。

會議一開始,氣氛還算和諧。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討論逐漸失焦。

  • 行銷主管:「我喜歡方案A!夠吸睛,才能在社群上引爆話題!」
  • 業務主管:「不行,方案A太冒險了,我們的客戶年齡層偏高,肯定會嚇跑他們。我選方案B。」
  • 資深工程師:「方案A的動畫效果很酷,但實作起來的效能會是個災難。」
  • 客服主管:「我每天都在第一線面對客訴,我敢保證,方案A上線,我的電話會被打爆。」
  • 設計師(試圖為自己的作品辯護):「但我們不能永遠一成不變啊…」

一個小時過去了,會議沒有產生任何結論,只產出了一堆互相矛盾的個人意見。你看著時鐘,又看看白板上那兩份被各種便利貼淹沒的設計稿,感覺自己像一個無能的里長伯,主持了一場熱鬧有餘、結論不足的里民大會。

最終,你只能用那句最無力的話來收尾:「好的,感謝大家提供寶貴的意見,我會再思考一下,我們下次會議再來討論。」

你看著大家帶著一絲不滿與疲憊離開會議室,心中充滿了挫敗感,這場會議花費了所有人的寶貴時間,卻連一步都沒有向前邁進。

症狀診斷

如果你也常常主持這種「有討論,沒結論」的會議,那麼你的團隊正集體罹患「決策疲勞失控症」。

這個病症的根源,在於我們錯誤地將 Brainstorming 腦力激盪會議決策制定會議混為一談。

  • 腦力激盪會議的目標是發散:鼓勵天馬行空追求點子的數量,此刻沒有壞主意。
  • 決策制定會議的目標是收斂:評估所有選項,權衡利弊,最終做出一個選擇。

當你試圖在一場「決策會議」中,允許無限制的「腦力激盪」,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會議變成一個讓每個人暢所欲言、表達個人偏好的「許願池」,而不是一個聚焦於權衡取捨、做出艱難決定的「作戰室」。

此刻,你的工作重點,不是讓每個人都開心,而是推動團隊做出一個哪怕不完美,但足夠清晰的決定,然後繼續前進

處方籤:會議工具箱

這份處方,是你的「會議效率倍增器」。它將指導你如何設計並主持一場真正能產出結論的決策會議。

在我們打開這個工具箱之前,請務必先有一個重要的心理準備:主持會議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

它需要大量的練習、觀察與修正。現實世界中的會議,充滿了各種無法預測的人性與政治因素,其複雜程度遠超任何教科書的範例。這篇文章分享的作戰計畫與臨床實戰,可能只涵蓋了你未來會遇到的 N 百種狀況中的其中一兩種。然而,掌握這些基本的引導框架,就像學會了紮馬步,能讓你在面對千變萬化的戰況時,依然能穩住陣腳,找到最適合當下情境的應對之道。

第一劑:會議類型識別

在發出會議邀請前,你必須先清楚這次會議的「類型」與「目標」。

  1. 資訊同步會議 (Information Sharing Meeting)
    • 目標:單向或雙向地交換資訊,確保大家認知一致。例如:每日站會、專案進度報告。
    • 引導手法結構化回報。與其讓大家隨意發言,不如提供一個簡單的框架。
      • 推薦框架:每日站會的三項提問。引導每個人依序回答:「1. 我昨天完成了什麼? 2. 我今天預計要做什麼? 3. 我遇到了什麼阻礙?」並搭配嚴格計時,確保會議高效不發散。
      • 當討論發散時的引導話術
        • 使用「停車場」技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感謝你提出來。為了不打斷站會的節奏,我先把這個議題記在『停車場』白板上,我們會在站會結束後,立刻找相關的同事深入討論,好嗎?」
        • 溫和地拉回焦點:「抱歉打斷一下,這個技術細節的討論非常棒,但為了讓大家都能準時回到工作崗位上,我們先聚焦在今天的三個問題,這個深入的討論我們可以會後繼續。」
  2. 腦力激盪會議 (Brainstorming Meeting)
    • 目標:發散思考,盡可能產生越多創意點子。
    • 引導手法先發散,後收斂。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點子自由流動。
      • 推薦框架一:腦力激盪寫作法 (Brainwriting)適用情境:當團隊中有較內向或不善言辭的成員時。 發給每人便利貼,讓大家在 5 分鐘內,安靜地寫下所有想法再貼到白板上。這個方法能避免聲音大的人主導話語權,讓內向的成員也能貢獻寶貴的點子。過程中「絕對禁止」任何批評。
      • 推薦框架二:逆向腦力激盪法 (Reverse Brainstorming)適用情境:當團隊需要找出潛在風險或問題點時。 與其問「我們如何成功?」,不如反過來問:「如果我們要讓這個專案徹底失敗,可以怎麼做?」這個方法能幫助團隊跳脫思維框架,從反向的角度識別出所有可能的致命傷。
      • 推薦框架三:SCAMPER 奔馳法適用情境:當需要優化或迭代一個現有產品或點子時。 這是一個檢查清單式的創意發想工具,引導團隊從七個角度思考:替換 (Substitute)、整合 (Combine)、調整 (Adapt)、修改 (Modify)、挪作他用 (Put to another use)、消除 (Eliminate)、重組 (Reverse)
  3. 決策制定會議 (Decision-Making Meeting)
    • 目標:收斂選項,做出一個清晰的決定。(本文的治療重點)
    • 引導手法強力結構化。你需要一套清晰的遊戲規則,引導團隊從發散走向收斂。
      • 推薦框架一:RAPID 決策模型適用情境:當決策涉及多個部門,權責不清時。 在會前就定義好誰是建議者 (Recommend)同意者 (Agree)執行者 (Perform)輸入者 (Input),以及最重要的——最終決策者 (Decide)。這能確保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避免因「誰說了算」而產生混亂。
      • 推薦框架二:六頂思考帽 (Six Thinking Hats)適用情境:當意見嚴重分歧,需要引導團隊進行更全面、更有結構的思考時。 這個框架引導所有與會者在同一時間,戴上同一頂「帽子」,從同一個角度思考,避免立場的對立。例如,主持人可以說:「好,現在我們全部戴上黑帽子,用 10 分鐘,一起來思考方案A最壞的情況有哪些?」

第二劑:決策型會議的引導戰術

我們這次是要針對沒辦法順利完成決策的病症來醫治,所以我們的處方籤就以決策型會議為主。而要主持一場高效的決策會議,你需要成為規則的制定者與執行者。

  • 戰術一:會前定調,發布「作戰計畫」
    一場決策會議的成敗,在會議開始前就決定了 80%。你的會議邀請函,就是你的作戰計畫。
    • 計畫內容
      1. 明確的目標:「本次會議的目標,是從 A、B 兩個設計方案中,決定一個最終方向。」
      2. 辨別會議的決策者:「本次會議是 @老闆 為最終決策者」
      3. 預習材料:附上兩個方案的連結與相關的用戶研究報告,要求與會者「務必」在會前閱讀。
  • 戰術二:視覺化意見,點點投票法
    當討論開始發散時,你可以使用一個快速收斂的工具。
    • 操作方式:給每位與會者三點紅色貼紙(代表投票權),讓他們在不討論的情況下,將貼紙貼在自己支持的方案或特定功能上。
    • 效果:這個方法能瞬間將混亂的口頭意見,轉化為清晰的視覺化數據,讓大家看到團隊整體的傾向,並快速篩選掉無人支持的選項。
  • 戰術三:引導團隊進行「不同意但執行 Disagree and Commit」的承諾
    這個方法的核心精神在於區分「辯論階段」與「執行階段」,以追求高品質的決策和高效率的執行。
    • 原則精神
      • Disagree 不同意:在決策之前,團隊成員有責任、也有義務,基於自己的專業和數據,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質疑。這個階段鼓勵健康的辯論,目的是為了壓力測試所有選項,找出潛在的盲點。這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為了讓最終的決策品質更高。
      • Commit 執行:一旦最終決策者在聽取所有意見後,做出了最終決定,辯論階段就正式結束。從這一刻起,所有團隊成員,尤其是當初持反對意見的人,都必須放下個人偏好,100% 地投入資源與心力,全力支持最終的決定,彷彿這個決定就是自己當初最支持的一樣。不能有「我早就說過這樣不行」的事後諸葛,也不能有消極抵抗的行為。
    • 你的角色:在會議的最後決策者拍板後,當然是不可能直接問「大家是否承諾」,這很容易只會得到表面上的同意,你會需要用引導的方式讓整個會議的走向往這個方法前進:
      1. 明確宣告決策,設定團隊期望:你需要看著所有人,用堅定的語氣說:「好的,感謝大家的討論,現在決議是方案B。我知道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也理解並尊重不同的看法。從這一刻起,我期待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展現專業精神,全力支持這個方向。」
      2. 立即轉向行動,分配後續任務:不要給任何人留下模糊或抱怨的空間。立刻接著說:「為了讓這個決議能馬上推進,我們的第一個行動項目,是請 @小梅 在明天中午前,將方案A的視覺元素,整理出一個清單,讓我們評估如何融入方案B。我會立刻將這個決議和行動項目,寫進會議記錄並發送出來。」
      3. 將異議轉化為風險管理:最後,你需要特別看向當初持反對意見的成員,展現你對他們專業的尊重,並引導他們將這份寶貴的批判性思維,轉化為專案的助力。你可以說:「我知道這個決策並不是所有人的第一選擇,特別感謝 @阿傑@小美 在剛剛的討論中,提出了非常關鍵的風險考量。為了確保我們選擇的方案B能走得更穩,我需要借重各位的專業。請把你們當初對方案B最大的擔憂,轉化為具體的『潛在風險清單』,在明天中午前提供給我。我會將這些風險正式納入我們的專案追蹤,並安排時間討論應對計畫。我們的共同目標,是讓最終的方案成功。」

B計畫:當決策者也陷入兩難時

好,我們來面對最棘手的狀況:你做了所有對的事情,但最終的決策者(例如老闆)看著投票結果五五波的白板,也皺著眉頭說:「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選,兩個方案好像都各有道理。」

此刻,我會建議你需要先快速評估政治風險,再決定你要發起哪一個戰術。

  • 戰術一 進攻型
    • 適用情境:你的老闆是一個信任專業、鼓勵主動解決問題的領導者。
    • 這時你可以這樣說:「看起來我們目前的資訊,還不足以支撐我們做出一個絕對有信心的決定。這代表,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意見』,而是更多的『證據』。我建議,我們將這個決策,從一個『選擇題』,變成一個『實驗題』。我們花一週的時間,用最快的速度,將 A 和 B 兩個方案都做成一個可以操作的 Prototype ,然後找 10 位真實用戶來進行 A/B 測試。讓數據來替我們做決定。
    • 你的潛台詞:你積極地提供了一個「讓決策者不需要決策」的解決方案。你既沒有偏袒任何一方,也沒有強迫老闆立即做決定,而是把這個問題轉化為一個可以量化驗證的實驗。同時,這也給了團隊一個明確的下一步行動,避免了專案陷入停滯。
  • 戰術二 防禦型:
    • 適用情境:你的老闆是一個習慣逃避決策、事後甩鍋的領導者,若此刻你強出頭,很可能成為代罪羔羊。
    • 這時你可以這樣說:「老闆,我完全理解這個決策的困難點。既然兩個方案都各有優劣,也都有團隊支持,那我想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來權衡。我會將今天會議上,大家針對兩個方案提出的優缺點,以及潛在的商業影響,整理成一份清晰的決策評估報告,在今天下班前寄給您。這樣也許能幫助您在資訊更完整的情況下,做出最終的裁決。在您做出決定前,團隊將暫時擱置這個項目。」
    • 你的潛台詞:你沒有替老闆做決定,而是選擇忠實地記錄下僵局,並將「因無法決策而導致專案停滯」的責任,透過白紙黑字,巧妙地交還給了真正的決策者。

最後的醫囑

會議是 PM 的主戰場,是我們燃燒生命的主要場所。所以會議的品質就決定 PM 會是專案的推進器,還是團隊時間的碎紙機。

你的價值,不在於讓每個人都喜歡你(相信我這真的太高難度了 😆),也不在於主持一場讓所有人都暢所欲言的溫馨座談會。你的價值,在於你有勇氣在會議室裡扮演那個有點討人厭的角色:那個不斷看著手錶、把離題的討論拉回來,並在大家陷入僵局時,勇敢地建立規則、推動決策的「會議警察」。這份工作雖然不討喜,卻是能將團隊從無盡的內耗中拯救出來、繼續前進的唯一解藥。


最痛苦的會議莫過於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5/20145790zfZDYHyWm9.png
開會的藝術根本可以獨立開一個篇章了 :)


上一篇
病症24:「我反對!我完全反對!」
系列文
PM 胃痛圖鑑賞析: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26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