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 Day12 為第二個更進階的專案,繪製了一份詳細的作戰藍圖。今天我們就要再次擔任「指揮家」,將這份更複雜的「樂譜」,交給我們的首席音樂家 Gemini,讓他為我們演奏一首關於「投資紀律」的交響曲。
這次的挑戰比退休金計算機更高,因為它涉及了「隨機性」的模擬與「條件式」的判斷,這也讓我們能更深入地探索與 AI 協作的潛力。
模擬器畫面草圖
在撰寫 Prompt 之前,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先在腦中或紙上,清晰地構思出我們想要的工具畫面與流程。
一位業務新手可能會像這樣,在筆記本上畫出他想像中的模擬器畫面:
這個「腦中藍圖」就是我們將想像力,轉化為具體需求的關鍵。它能幫助我們理清思路,確保不會遺漏任何重要的功能,並將這些視覺元素,逐一「翻譯」成 Gemini 能聽得懂的文字指令。
讓我們將上面的草圖,經過我們小腦袋努力,化為文字填入我們為這次專案精心設計的「總譜範本」中。
第一步:製作樂譜(Prompt)
我們的 Prompt 分成三大部分:畫面佈局、功能需求、計算邏輯。你可以直接複製底下這份 Prompt 範本,或是根據你的草圖進行改寫。
你是一位專業的前端網頁開發工程師,擅長打造互動式的金融模擬工具。
請為我打造一個「股債平衡與再平衡模擬器」。
# 頁面佈局
* 概念說明區:在頁面最上方,請加上一小段文字,簡單解釋什麼是「再平衡」。
* 參數輸入區:讓使用者輸入所有模擬需要的參數。
* 結果呈現區:用圖表和數字清晰地展示模擬結果。
# 功能需求
* 初始投資金額
* 初始資產配置比例:股票 (%) / 債券 (%)
* 模擬的投資年期
* 股票的預期年化報酬率 (%)
* 債券的預期年化報酬率 (%)
* 市場波動率 (%):用來模擬報酬的隨機性。提供:低、中、高、自定四種
* 再平衡策略:提供一個選項讓使用者選擇「每年底再平衡」或「完全不再平衡」。
* 一個「開始模擬」的按鈕。
* 點擊按鈕後,顯示「有再平衡」和「無再平衡」兩種策略下的最終資產總額。
* 在一張圖表中,同時畫出兩條不同顏色的資產成長折線圖,分別代表兩種策略的路徑。
* 顯示「無再平衡」策略下,最終的資產配置比例,凸顯資產偏離的風險。
# 計算邏輯
1. 模擬將逐年進行,共計「模擬的投資年期」的次數。
2. 每一年,股票和債券的實際報酬率,會等於它們的「預期年化報酬率」加上一個基於「市場波動率」的隨機數。這代表每年的報酬都是不固定的。
3. 無再平衡策略:資產就只是根據每年的實際報酬率自然增長。
4. 有再平衡策略:在每年年底,檢查股票和債券的資產比例。如果比例偏離了初始設定,就執行一次「再平衡」,將資產比例調回到初始設定的比例。
第二步:交給 Gemini 演奏
第三步:初步體驗與觀察
我們可以在右側的 Canvas 畫面中,親手玩玩看這個模擬器了!
〈模擬器完成圖〉
第四步:樂曲微調(畫面微調)
有時 Gemini 做出股債平衡與再平衡模擬器後,並不是很完美。像這次,我製作出來的模擬器中,在文章敘述中會看到「**債券**」字樣,根據推測是要顯示「粗體字」卻沒有正常顯示。別擔心,這正是我們與 AI 協作的日常。
我們只需要下達一個簡單的修正指令:
【修正指令】
做得很好,但文字中的 ** 符號沒有成功轉成粗體字,請幫我修正這個格式問題。
微調後,成果就完美了!
〈奇怪的文案〉
微調後就變成這樣囉!!
恭喜~我們再次成功地將一個複雜的金融概念,轉化為一個具體的互動工具。
但你可能也發現了,這個工具的計算邏輯,遠比退休金計算機複雜。我們該如何驗證 AI 產生的隨機數是否合理?「再平衡」的具體交易行為,AI 是否真的做對了?
面對這個更精密的儀器,我們需要更嚴謹的品保流程。明天我們將再次扮演「品保員」,學習如何驗證一個更複雜的 AI 工具,確保我們的交響曲不僅華麗,更要精準無比。
本次的模擬器成品,我也將它部署到了網路上,大家可以點擊連結親身體驗:股債平衡與再平衡模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