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6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AI的風起雲湧 - 從教育到企業落地應用 (過去‧現在‧未來)系列 第 6

Day 6|(過去篇) 曾經踩過的坑:生成式AI的三大迷思

  • 分享至 

  • xImage
  •  

生成式 AI 的風起雲湧,不僅帶來各種創新,也讓許多企業與教育現場紛紛投入應用與實驗。但「越早開始的人,越早掉坑」這句話也不假——在我這一路導入生成式 AI 的過程中,也踩過不少坑。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享我觀察到在企業與教育現場最常見的三大生成式 AI 迷思,以及我自己如何走出這些誤區、調整思維與實作方式,讓 AI 真正落地發揮價值。


迷思一:「只要丟資料給 AI,它就能自動理解並回答」

✅ 真相:資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結構、越可解析越好」

許多企業一開始導入 RAG 系統時,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上傳 PDF、Word、簡報、手冊」,覺得只要把資料餵給 AI,它就能「自動理解」並回答問題。這是我也曾經有的想法,結果卻在第一次測試時被潑了一桶冷水。

為什麼會失敗? 因為這些資料:

  • 結構混亂:PDF 裡的條列、表格、段落順序都無法清楚解析
  • 無語意連結:上下文無關、段落不連續,導致 AI 找不到重點
  • 無法向量化:不具備具體知識點,無法建立有效知識索引

🛠 我的解法:先整理資料、再做 chunk、才做向量化

我開始做以下優化:

  1. 把 PDF 的資料手動切成 Markdown 格式,段落清楚、語意完整
  2. 為每段資料加上 metadata,例如「部門名稱」、「設備代號」等
  3. 使用多語向量模型(如 multilingual-e5)來做更語意準確的向量化

如此一來,大幅提升查詢命中率,也讓 AI 更能回到「知識應用」本質。


迷思二:「用最強模型就一定準」

✅ 真相:不是模型越大越好,而是要挑對「場景對應」的模型

在剛接觸 GPT-4、Claude 2、Gemini 的時候,很多人會認為:「用 GPT-4 處理公司問答最好」,但實務上我們很快就發現 —— 有些任務,GPT-3.5 不僅更快,而且夠用。

實際例子:

  • 客服型 FAQ 回答 → 用 GPT-3.5 就能快速回應
  • 技術知識回覆 → 可以用 GPT-4o 或 Claude 3 Opus,但要考量回應速度
  • 模型推論速度、上下文長度限制、價格差異,也都是實務必須考慮的面向

🛠 我的解法:場景 + 預算 + 可解釋性 綜合評估

我們會根據下列條件來挑選模型:

  • 對話型用途:使用速度快、價格低的 GPT-3.5 turbo
  • 技術文件問答:使用 GPT-4o + 自訂 RAG chunking
  • 多語應用場景:使用支持繁中或專業術語的模型(如 Claude 3)

迷思三:「AI 是萬能的教學助教」

✅ 真相:AI 是助教,但老師才是設計學習的關鍵

在教學現場,很多老師會問我:「那我是不是可以不用準備教材了?全部交給 GPT?」這是我過去也曾經期待 AI 可以自動幫我出題、教學、對話互動……但事實是:如果你沒設計好 prompt,沒設計好任務引導,學生只是跟一個閒聊機器人互動而已。

實際案例:

在我第一次把 GPT 引進課堂時,學生對話後最大的反饋是:「很酷,但不知道該聊什麼」。這讓我體悟到:

AI 能講得頭頭是道,但不是學生需要的學習對象。

🛠 我的解法:設計具情境、具角色、具任務的互動學習

  • 使用 角色扮演式對話:AI 扮演面試官、客訴專員、技術工程師
  • 搭配 prompt + 問題設計卡片,學生選題並引導 AI 回答
  • 結合 任務導向式學習:例如讓 AI 扮演協助企劃一個校園活動的隊長,學生需與之合作提案

結語:真正的坑,是忘了「人」才是主角

生成式 AI 的應用,本質上是人與知識、技術、語言的互動。我們之所以會踩坑,往往不是技術不到位,而是忽略了使用者的提問方式、資料的原始狀況,以及學習者的動機與脈絡。

在這一波生成式 AI 的浪潮中,如果我們能時刻提醒自己:「我們不是在用 AI 解決 AI 的問題,而是在用 AI 解決人的問題」,那麼就能少踩許多坑,走得更穩、更遠。


📌 小提醒:你最近遇到的 AI 迷思是什麼?不妨留言一起討論看看!


📌 敬請期待:

Day 7|回顧:過去一年我用AI做過哪些事


上一篇
Day 5|(過去篇) 從現場提問中打造企業級 AI 知識系統的關鍵觀察:從提問者角度出發
下一篇
Day 7|(過去篇) 回顧:過去一年我用 AI 做過哪些事
系列文
生成式AI的風起雲湧 - 從教育到企業落地應用 (過去‧現在‧未來)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