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的風起雲湧,不僅帶來各種創新,也讓許多企業與教育現場紛紛投入應用與實驗。但「越早開始的人,越早掉坑」這句話也不假——在我這一路導入生成式 AI 的過程中,也踩過不少坑。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享我觀察到在企業與教育現場最常見的三大生成式 AI 迷思,以及我自己如何走出這些誤區、調整思維與實作方式,讓 AI 真正落地發揮價值。
許多企業一開始導入 RAG 系統時,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上傳 PDF、Word、簡報、手冊」,覺得只要把資料餵給 AI,它就能「自動理解」並回答問題。這是我也曾經有的想法,結果卻在第一次測試時被潑了一桶冷水。
為什麼會失敗? 因為這些資料:
我開始做以下優化:
如此一來,大幅提升查詢命中率,也讓 AI 更能回到「知識應用」本質。
在剛接觸 GPT-4、Claude 2、Gemini 的時候,很多人會認為:「用 GPT-4 處理公司問答最好」,但實務上我們很快就發現 —— 有些任務,GPT-3.5 不僅更快,而且夠用。
我們會根據下列條件來挑選模型:
在教學現場,很多老師會問我:「那我是不是可以不用準備教材了?全部交給 GPT?」這是我過去也曾經期待 AI 可以自動幫我出題、教學、對話互動……但事實是:如果你沒設計好 prompt,沒設計好任務引導,學生只是跟一個閒聊機器人互動而已。
在我第一次把 GPT 引進課堂時,學生對話後最大的反饋是:「很酷,但不知道該聊什麼」。這讓我體悟到:
AI 能講得頭頭是道,但不是學生需要的學習對象。
生成式 AI 的應用,本質上是人與知識、技術、語言的互動。我們之所以會踩坑,往往不是技術不到位,而是忽略了使用者的提問方式、資料的原始狀況,以及學習者的動機與脈絡。
在這一波生成式 AI 的浪潮中,如果我們能時刻提醒自己:「我們不是在用 AI 解決 AI 的問題,而是在用 AI 解決人的問題」,那麼就能少踩許多坑,走得更穩、更遠。
📌 小提醒:你最近遇到的 AI 迷思是什麼?不妨留言一起討論看看!
📌 敬請期待:
Day 7|回顧:過去一年我用AI做過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