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工業4.0」、「智慧工廠」,但這些名詞對一線工程師來說,往往只是壓力的代名詞。傳統的資訊系統早已建立多年,包含層級分明的 L1~L4 架構:
這些系統彼此串聯,但多半是為了「讓管理者看得到資料」,而不是「讓現場人員能快速找到解法」。而這正是生成式AI導入的第一個切入點。
生成式AI的優勢在於:能理解人類自然語言,快速統整多源資料,並以可讀方式回覆答案。當工廠導入這樣的能力,不再只是用 AI 預測數值、異常,而是讓它參與在「每日的問題解決流程中」,成為真正的「數位助理」。
層級 | 系統代表 | 資料類型 | 傳輸方式 |
---|---|---|---|
L1 | PLC / Sensor | 數值訊號、IO | OPC-UA, MQTT |
L2 | SCADA / EAP | 機台狀態、參數記錄 | OPC, API |
L3 | MES / WMS | 生產履歷、工單排程 | DB / API |
L4 | ERP / BI | 財務、KPI、庫存整合 | ETL, API |
在這樣的架構下,我們若想導入生成式AI系統,得先回答幾個關鍵問題:
我們可以先建立一份「關鍵詞/代碼對應表」:
{
"CS11": "銅絞線機",
"D1600A016": "製令單號對應軸號",
"N2XL-2Y-1C-10": "產品料號",
"銅耗": "每公里消耗重量",
"StartUp": "開機紀錄"
}
這類資料字典不僅能幫助向量化時做文字標準化,也能成為 prompt engineering 的條件之一。
很多人導入 RAG 系統後遇到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 AI 回答都不準?」
多數問題出在資料前處理不良:
以工廠常見的一份機台保養SOP來說,我們可以:
multilingual-e5-base
產出 embeddingchunk = {
"content": "1. 關閉主電源 2. 確認無殘留壓力...",
"metadata": {
"machine": "WE27",
"type": "月保養",
"level": "班長"
}
}
這樣做的好處是:在 Retrieval 階段可以根據 metadata 先篩選,再向量比對,大幅提升準確率。
[機台編號]+[操作項目]+[時間段]
」假設一位產線人員想查詢:「上週 CS11 開機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Prompt 解析:
RAG 查詢:
GPT 回答:
這樣的回答不只是找到資料,而是「理解需求後重新整理呈現」,才是真正的 AI 答案。
很多人誤會生成式 AI 導入就是「架個 GPT API」、「接個資料庫」就好,但其實第一步應該是:「你要解決什麼問題?」
從這一年來我們實際在工廠做的經驗來看,導入生成式AI的黃金法則是:
先從一個固定、常見、具備文字紀錄的問題開始做起,再逐步擴展應用場景。
因為唯有從問題出發,才能決定你該抓什麼資料、怎麼清理、怎麼 chunk、怎麼回答,最後才是選什麼模型與技術。
這樣的導入路徑,才是真正能落地的 AI 工廠升級第一步。
📌 敬請期待:
Day 9|如何讓AI回答你工廠的專業問題(RAG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