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室、工廠、家庭,到簡報競賽,我的 AI 足跡遍地開花。」
在 2024 到 2025 的這一年,我幾乎每天都在與 AI 共舞,不只是在工作專案中,更滲透進教學、學術研究、家庭生活、比賽投稿,甚至是協助同仁與學生成長。今天這篇,就來系統性地整理我過去一年實際使用 AI 的場景與心得,讓你看到「生成式 AI 的全景式應用」。
我為 W 公司開發了「銅用量專案」的 QA 系統,從工廠技術文件、BOM 表單、維修紀錄、製程參數、配方資料中,萃取關鍵知識,建立向量資料庫,再透過 LangChain RAG 系統,讓使用者可以用自然語言問問題,例如:
這讓知識不再被鎖在老工程師的腦中,而是能被新人快速提問與應用。
將 ERP 與 MES 整合後,我建立了一套銅線用量預測與追蹤機制,透過 AI 模型預估每筆製令理論用量,實際產出後再計算落差,分析原因並追蹤改善。AI 在這過程中輔助產出決策儀表板,視覺化各機台、各料號的偏差警示。
我設計了一門課叫「用 AI 學會你不會的東西」,從 prompt 設計、知識導航、生成式筆記、錯誤分析,讓學生透過 ChatGPT 自學自己想學的主題。這門課的精神是:「老師不是給你答案的人,而是幫你把 AI 變成你的老師。」
學生學會:
我幫家長會設計了一個「AI 知識大冒險」的闖關遊戲攤位,透過動畫、猜題、配對遊戲,讓 1–6 年級學生理解:
這讓我發現,AI 教學最重要的不是精確技術,而是讓孩子對未來世界有「想像力與參與感」。
我帶隊參加企業創新競賽,提出「實驗室」概念:一個能讓人把想法輸入後,由 AI 團隊自動展開 R&D 的平台。結合多代理人架構(CrewAI)、虛擬世界(SimAIWorld)、圖文語音多模態溝通,呈現「我說一個點子,AI 幫我做出企劃書、成本模型、原型設計」的願景。
我開始負責企業內部的 AI 大學計畫,設計了 30 天 AI 實作挑戰,包括:
每個挑戰都要「實作」、「錄影 Demo」、「寫心得」,讓大家從恐懼變成期待。
我建立了每日工作回顧流程:
這讓我成為團隊中資訊最整合、思路最清楚的人,也更能夠帶動他人聚焦。
用 ChatGPT 幫我:
生成式 AI 也進入了我家的日常,變成數位助理與創意夥伴。
這一年,我體會到:AI 並不是要取代我,而是讓我成為「加了外掛」的自己。
這讓我成為團隊中「願意嘗試、願意分享、願意幫助別人一起上手 AI」的人。這一年,也讓我看見更多人因為我而開始相信:「也許我也可以學得會 AI。」
回顧這一年,我驚訝於自己與 AI 的協作竟然滲透到這麼多層面 —— 不只是讓工作變得更快,而是讓思考變得更深、更寬、更有效率。從一開始只是把 AI 當作「會聊天的 Google」,到現在它成為我每一份簡報、每一段教學、每一次現場提問背後的「知識加速器」,我學會的不只是如何用 AI,而是怎麼在每個環節都「重新設計問題」,讓 AI 成為放大影響力的槓桿。
而我也更堅信一件事:AI 並不會取代你,但會放大你對世界的好奇與執行力。
下一站,我會帶著這份歷程,開始探討企業實戰現場的AI應用。
📌 敬請期待:
Day 8|生成式AI導入工廠資訊系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