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企業每天都在產生各式各樣的知識:從 SOP 文件、產品手冊、內部簡報、會議紀錄到專利資料、工廠流程記錄等。這些知識分散在不同格式與平台(PDF、Word、網頁、郵件、ERP、MES、EAP 等),導致資訊搜尋效率低落、知識無法傳承與再利用。
生成式 AI 正好帶來一個轉機。如果企業能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語意知識庫,讓員工能夠「用問的就找到正確答案」,那將為效率與創新打開新局。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如何用 LangChain 與 Embedding 技術,打造專屬的企業級知識庫。
企業知識庫的建置第一步,就是將所有可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資料集中管理,常見資料來源包括:
這些資料會以批次或即時方式儲存在指定資料夾、雲端硬碟或資料湖中,作為知識庫建置的基礎。
為了讓 AI 能「理解」這些資料,我們需要將原始內容進行語意向量化(Semantic Embedding)。這一階段的處理流程包含:
sentence-transformers/all-MiniLM-L6-v2
或 intfloat/multilingual-e5-small
)將每段文字轉成數學向量,並儲存到向量資料庫(如 FAISS、Chroma、Weaviate)。最後,我們使用 LangChain 框架整合上述流程,並建立問答系統的互動邏輯:
LangChain 可以幫我們串接向量資料庫、OpenAI 或 Groq API,以及記憶機制與 RAG 查詢邏輯,是企業開發自定 AI 助理的重要工具。
公司有 30 台產線設備,每台設備都有不同的維修手冊與異常紀錄。新進工程師經常找不到對應知識,或得花很多時間問老鳥,導致維修效率低下。
from langchain.vectorstores import FAISS
from langchain.embeddings import HuggingFaceEmbeddings
from langchain.document_loaders import PyPDFLoader
from langchain.text_splitter import 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RetrievalQA
from langchain.chat_models import ChatOpenAI
# 讀取 PDF 並切段
loader = PyPDFLoader("設備SOP.pdf")
pages = loader.load()
splitter = 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chunk_size=500, chunk_overlap=50)
docs = splitter.split_documents(pages)
# 建立向量資料庫
embeddings = HuggingFaceEmbeddings(model_name="intfloat/multilingual-e5-small")
vectordb = FAISS.from_documents(docs, embeddings)
# 建立 QA 查詢鏈
llm = ChatOpenAI(model_name="gpt-4", temperature=0)
qa_chain = RetrievalQA.from_chain_type(llm=llm, retriever=vectordb.as_retriever())
# 測試提問
query = "如何排除 WE27 擠出機的加熱異常?"
response = qa_chain.run(query)
print(response)
問題 | 解法 |
---|---|
資料太雜亂、不一致 | 設計 ETL 清洗流程,統一格式與欄位命名 |
非結構資料無法分段 | 利用語意斷句模型或手動調整 chunk 邏輯 |
查詢速度慢 | 使用 ANN 技術(如 FAISS IVF Flat)加速查詢 |
回答不準或語意錯誤 | 加入 metadata 檢索強化,或使用 hybrid search |
多語資料難處理 | 使用多語言 embedding 模型處理(如 multilingual-e5) |
打造企業級知識庫絕非一蹴可幾,但現在已有許多現成技術(如 LangChain、Chroma、OpenAI/Groq、HuggingFace Embedding)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建構並實踐。
對於工廠、自動化公司、醫療單位、法律服務機構、教育機構來說,只要資料量夠、清洗得當,就能讓 AI 成為真正的「智慧問答夥伴」。
📌 敬請期待:
Day 11|使用RAG + 工廠問答系統的技術架構圖分享